三八妇女节访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贺焕亮
她被学术界称为无中生有的专家;
她被老百姓称为科技富民的财神;
她被家乡人称为倔棱棱的假小子;
她被亲女儿称为概念中的妈妈……
外出调研 风尘仆仆的老贺行走在北京街头
贺焕亮,女,1952年出生于民歌之乡的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1975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35年来她一直从事科研工作,并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技术职称―研究员。学术职务-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曾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国家省、部(委)、市科技进步奖等二十多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其中三篇获得国家论文一等奖,七篇获山西省科技论文一等奖。现任山西省忻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忻州市政协委员,并担任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学会理事,山西省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忻州市市委领导联系的高级专家。
3月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招待所地下室内,我们见到了贺焕亮。老贺是来北京搞铁矿的尾矿废渣处理试验研究的,她已经来了好多天,为了省钱,老贺住进了一天仅需30元的地下室里,就在这不足10平方的地下室里,老贺吃着方便泡面,进行着造福万户千家的科学研究,也就是在老贺的这个小小“北京办事处”里我们采访了这位把自己也奉献给家乡、奉献给科技、奉献给人类的伟大女科研专家。
一碗泡面 勤俭节约的老贺戏称这是美味大餐
她制造过肥料大革命 和老贺谈起她的科技成果,老贺显得很欣慰,她会如数家珍的讲述她的成果及背后的辛酸苦辣。她说:“搞科研是累并快乐着,最重要的是我的科研成果能够真正造福人民,造福一方,那就是我永久的快乐和收获。”
1992年老贺研究成功“高效无机有机多元肥”使碳酸氢氨和尿素经酸洗化学变性,测土配方,加微量元素,有机质,复合造粒形成投入使用,经农业部鉴定,为我国首创复合肥。农业部和化工部对该项研究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深圳、广州、上海,山东等省市都在应用该技术。国外也纷纷来人来函探讨该项技术。国内外三十多家媒体在报道“高效无机有机多元肥”时,把它称为是一场“肥料”的大革命。
随后老贺又开发系列产品:水稻专利肥,水果专用肥,小麦专用肥,玉米专用肥和农业生态平衡调节剂,使土壤增加有机质,平衡营养,从而保持粮食的安全性,在提高农业产量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九三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
1994年研究发明了“玉米淀粉废液生物法撮植酸”,经农业部技术鉴定,该项发明变废为宝,使植酸的价值高于玉米淀粉,为全国首创。随后在山西建立了三个玉米淀粉废液提取植酸工厂,并先后在北京,内蒙赤峰等地推广应用,又经中科院推广后,该项发明在全国大范围内应用。
研制发明土豆淀粉制取热变性淀粉,使土豆淀粉热膨化后生物制取原始黏度从0.05Pa .s提高到3.5Pa .s,替代了进口产品,使土豆热变性淀粉售价从每吨10000多元的降为3000多元,成本降低了2/3,也结束了我国高价进口高黏度热变性淀粉的历史。紧接着,老贺又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土豆淀粉生产纺织浆料粉技术,用该产品替代了原来的玉米淀粉原料,由于土豆淀粉本身没有黄色素,热变性淀粉黏度高,吸附能力强,大大提高浆布质量,同时使成本降低了一半,从整体上提高了纺织行业的浆布水平。 她选择了无私的奉献 老贺是北京化工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毕业时由于成绩优异,本来有留校的机会,但老贺毅然放弃了留校工作,而把自己交给了家乡,走向了基层,扑在了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上。老贺说:“现在的大学生毕业都向往城市生活,都在城市里扎堆,许多优秀毕业生甚至都找不到工作,但其实在基层一线上工作,同样可以有所作为,成就伟大的事业。” 老贺回家乡后首先选择了还在筹建中的玻璃纤维厂。 由于工艺技术和生产原料落后,生产玻璃纤维时的纤维浸润剂挥发出的氰气体对工人的身体造成了严重厉害,老贺决定改变生产工艺,以减除玻璃生产对工人的危害。她经过多次研究,设计了一条封闭式流水线,迅速解决了困扰工厂污染和工人健康的问题,从工人们感激的话语中,贺焕亮感受倒了科技带给人的切身利益,也更加坚定了她用所学知识造福家乡的信心。
贺焕亮发现,家乡有很多“宝贝”,只是没有开发和利用,老百姓守着金山讨饭吃。忻州杂粮纯天然、无污染、品种多、但产量低。如何使忻州杂粮在品种和产量都能有所改造,使更多的人吃上家乡的杂粮,也能使忻州的老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贺焕亮把目光投向了农业,并从最普通的玉米做起。看准的事情就要干,而且一干到底。贺焕亮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源,她在玉米试验田里亲自动手种玉米,虚心向农民学习种植技术。整整5年的时间,正是女人的黄金时期,她把女人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金黄的玉米。为了买到优质玉米种子,她独自一人辗转很多地方去“货比三家”,为了节省经费,她还学会了跟商贩砍价。经过五年的精心培育,“忻甜一号”、 “忻甜二号”甜玉米先后由她主持培育成功。这两个玉米新品种突出了甜、糯的优点,并且在栽培技术与栽培条件上也易如反掌,非常易于推广。新品种首先在忻州得到推广应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许多栽种新品种的当地农民靠这项技术致了富。许多外地厂商看到了这项技术的市场前景,使得技术在全国得以推广。贺焕亮也初步实现了她的愿望——让家乡人致富、让更多的人吃到了家乡粮。贺焕亮“乘胜追击”,主持研制成功真空速冻甜糯玉米加工技术,并获得了国家专利。为了提高忻州杂粮的产量,她相继开发了大豌豆、引种玉米新品种,从意大利引进高赖氨酸玉米品种,为了让这些新产品在家乡“安家落户”,她拿出自己的钱,把种子送到了农民家中。这些新品种不仅大大提高了当地粮食的产量,品种改良使忻州杂粮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由贺焕亮主持研究开发的五台山旅游产品矿泉水,五台山大理石开发,玉米淀粉废液提取植酸钙、植酸、马铃薯热变性淀粉等科研项目,现已分别建厂投产,经高新技术产业化。她研制成功煤焦粉型煤技术属国内领先,是全国第一家质量符合北京市环保要求的洁净煤,并批准进京,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科技创新新项目。为山西省煤转化解决了关键技术。她从中国农科院引进红水稻、黑水稻、香水稻等新品种,为山西省种植特种水稻填补了空白。山西科技报、科技日报、香港大公报、山西电视台等各大媒体都对她的事迹进行过报道,她经常到贫困县进行科普宣传和培训。培训农民上万多人。在代县扶贫期间,大面积引进新品种,并更新上万亩水稻新产品,全县农民水稻每亩增产100斤以上,农民增产增收效益显著。 她曾经下到了鬼洞里 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任何发明探索都会有酸酸甜甜的歌。老贺给我们讲了一个她的故事。1990年,她研究玉米时,把忻州市西张乡作为了试验基地,但当时老百姓对她并不认可,一个老百姓给她出了个难题,“你要拿我们当试验品可以,你要是胆子大,敢钻山上的鬼洞(现忻州市禹王洞,当时没有探明,被当地百姓称之为鬼洞)我们就听你的。”一听这话,老贺的倔劲上来了,她说“神鬼我不怕,我也不信。”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老贺后来还真的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第一个钻进了“鬼洞”里,不过这一钻还钻出了宝。经过老贺的发现和研究,老贺意外地探明了这个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成就了今日忻州的旅游景点“禹王洞”这个自然溶洞景观。当然,自此她的胆识和气魄让当地的农民所折服,一位老大爷翘着大拇指说:“这个假小子,真服了你了”。就这样玉米基地有了,玉米试验做了,玉米富了乡亲,走出了国门。
贺焕亮的发明都是在艰难的科研条件下、艰苦的环境下研制出来的,而敢于迎难而上,破解科学技术上的一道道难题,正是贺焕亮的兴趣所在。在无为处有所为,并且是大作为,往往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科研价值,多年来,贺焕亮形成了敢碰硬、敢打硬仗的科研作风,同事们称他为“无中生有的人”。
家中学习 孜孜不倦的老贺撰写出多篇国家级论文
她固守着那一份清贫 老贺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了,在她的女儿眼中,老贺仅仅是一个“概念妈妈”。从小到大,都少有得到她的那份母爱。这一点,老贺只要一触及,鼻子就酸酸的,老贺说:“除了我的科研,我一无所有了”。有人给老贺算了一笔帐,按照现在老贺已有的发明科研成果,老贺早应该是身价千万的富翁了。对此,老贺只是谈谈的一笑,“我的科研成果是国家的,也是人民的。” 老贺把一切都奉献给事业,奉献给人民了,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沉甸甸的回报。 由于他的突出贡献和为科研献身的精神,先后被授予“山西省青年科学家”提名奖、山西省科研专家、山西省扶贫劳模、全国先进女职工、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巾帼建国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有人出300万元高价钱收买她的一个科研专利,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直到现在她仍然固守着属于她的那一份清贫,虽然穷,但有人说这才是最“富有”的人。
已是知天命之年,贺焕亮依然在科学的路上马不停蹄。近两年她又致力于国际上刚起步的植物克生素的研究,这项技术从植物肥料中提取克生素,修复土壤,增加肥料,代替化学农药的作用,不仅使粮食质量提高安全系数,大幅度增产,更对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而科学之光只会照耀那些勤奋的人、永远都在探索贺追求的人。“路漫漫,吾将永远追求真理、奉献科学”,这就是贺焕亮,一个甘愿奉献、无怨无悔的人,一个爱家乡、爱生活、爱人民、更爱科学的人。
看吧,黄河岸畔星光闪烁;听吧,古老的黄河欢歌如潮。
网上工作 追求创新的老贺度过无数不眠之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