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于2018开始的海底数据中心项目,让IDC产业将降能耗的目光扩展到海洋。我国海洋资源发达。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海域,是否也能实施海底数据中心?这或许是国内IDC业内人士曾经想过的念头。
去年8月,海兰信公司宣布正式启动海底数据中心项目(Project UDC)并签约,成为国内首家研发海底数据中心的企业。首个吃螃蟹的人并非业界熟悉的IDC公司,而是一家海洋科技企业,这使得当时这一宣布引来了IDC业界众多疑问。
1月10日,海兰信举办成果发布会,面向业内展示其海底数据中心阶段性测试成果、发展规划等。IDC记者在会上获悉,海兰信海底数据中心(UDC)测试样机下水后各系统表现良好,单舱PUE值达到1.076。
这国内首个海底数据中心概念而已还是真可行?怎么建?可靠吗?IDC圈记者看过发布会后,总结如下:
海底数据中心怎么建
会上,海兰信副总裁徐坦介绍了海兰信UDC解决方案。一个海底数据中心由岸站、海底高压复合缆、海底分电站及海底数据舱组成。
岸站通过复合海缆向海底分电站进行高压输电;海底分电站内部进行高压变电并实现智能化的开关功能;数据舱内部通过配电实现对每个 IT 设备的电力供应,并将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系统散入海水中;数据舱中的 IT 设备通过海底光电复合缆与岸站联通,接入互联网,进而实现数据的多种应用。
海底数据中心舱设计寿命25年,主体结构为罐体结构,电气设备、冷却系统均布置在罐体内部;罐体顶部为海水冷却系统,主要包括海水泵和冷凝系统,冷却系统利用管道将海水直接通过服务器机架背面的散热器,然后排回大海,排出的高温海水与周围水流融合冷却;入海的罐体结构采取涂层和阴极保护法,罐体外部布满牺牲阳极块,采用铝合金牺牲阳极;罐体下部为混凝土配重块;系统通过铺设的海底电缆与陆上操作中心相连。
每个数据舱设计值是 500KW 的 IT负载,可以容纳 14 个机柜,42U 高度, 每个机柜负载 35kW,相比传统陆上 IDC 功率密度提高 5-7 倍,设计 PUE 值小 于1.10;罐体内充满惰性气体。
海底数据中心可靠性高吗?
自报道海底数据中心以来,会不会漏水,可靠性如何是最常见到的评论。
发布会,海兰信展示了国内首个海底数据舱实物,据悉此前已经进行了为期40天的数据舱的下水测试。
数据舱测试样机长 5.76 米、直(外)径 3.05 米,舱内装有 4 个机柜,单机柜功率 35W。测试在时平均水温18℃的珠海进行。测试显示,期间样机的密封、压力、冷却、电力、耐腐蚀等各项系统均运作正常,没有故障情形发生。
数据中心PUE真能降低吗?
根据“清华大学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出具的《海兰信海底数据中心能效测试报告》显示,测试的单舱PUE值达到1.076。
报告主要结论:海底数据中心以海水为自然冷源,基于分离式热管可实现在南方沿海高热地区数据中心的高效冷却;
海底数据中心采用机柜级冷却技术,单机柜功率高达 35kW;经小试样机实际入海运行测试,在海水温度低于25℃时,可维持舱体环境温度低于 35℃,满足服务器运行要求;测试样机 PUE 达到设计目标,单舱 PUE 值为 1.076。
海底数据中心的环评和安保
要建设数据中心,环评是必须要通过的,过往文章中对数据中心沉入海底是否会影响海洋生态也提出了质疑。
针对这一点,发布会上展示了青岛环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出具的《海底数据中心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样机对测试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友好,出水口最高温升仅为 2℃,且影响范围仅为设备周边小范围内,基本不会对海区内海洋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陆地上的数据中心,安保十分重要,数据中心往往设置多层门禁、身份验证和严密监控等措施。数据中心放在海底,安全性如何保障?
海兰信在会上介绍了不同陆上海底数据中心的监控系统,包括海底网监控系统、 水下自主航行器(AUV)、海面无人艇巡逻系统、海岸雷达监控系统以及低空超轻型无人机系统等。据悉,该领域为海兰信多年来聚焦的海洋科技领域,具有相当的技术优势。
与微软将海底数据中心用于自家Azure云计算不同,海兰信的UDC瞄准了商用目标,已经成立子公司海兰云进行海底数据中心的研发、建设和运维。他们在发布会上介绍,计划于今年在海南和广东建设示范项目,规模不少于5个数据舱,未来还将与国内数据中心领域的企业开展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