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是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通用支撑技术。建设数据中心,不仅能够创造新型信息消费市场,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动能,也具备战略意义。此外,数据中心建设还有一些瓶颈,要在解决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利用率问题,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原则,以应用为牵引,从市场需求出发,避免重复建设、过度建设等问题,让数据中心成为“大家都能用得到,也能用得起”的基础设施。
电信大数据监测人员流动、电力大数据助推复工复产、医疗影像大数据加快疫情诊断和药物研发、公安大数据紧盯疫情防控……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与大数据如此靠近。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指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其中,数据中心被列为七大重点领域之一。未来,大数据将在各行各业快速推广,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支撑能力。
数字时代的支撑技术
在线电影、在线教育、在线游戏、在线医疗……在疫情倒逼下,人们深度感受了一把在线生活。在互联网应用大爆发的背后,是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每户平均月流量为7.82GB,是2018年的1.69倍,企业数据也呈爆发式增长,但只有不到2%的企业数据得以存储下来用于分析。
“数据中心是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通用支撑技术。建设数据中心,不仅能够创造新型信息消费市场,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动能,也具备战略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目前我国IDC(大数据中心)机柜数量只占全球的8%,相比于庞大的互联网用户数量,比例较低,有必要加速数据中心这类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联通云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可看来,数据中心建设具有基础特性明显、投资大、产业带动强、符合智慧城市、民生工程和数字经济发展等特点,将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抓手。
据了解,数据中心产业链上下游主要包括三大环节,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包括计算机设备、宽带、制冷设备、电力供应设备等;二是数据中心托管环节,主要是运营商、IDC厂商和服务商等;三是数据中心的应用环节,涵盖互联网企业、云服务商、金融企业等多种类型企业,且企业范围仍在扩展阶段。
以电力供应设备电源系统为例,其不仅是数据中心建设的底盘,也是5G和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基建的底盘。在新基建带动下,该行业有望迎来变革,有机构保守估计,仅数据中心电源市场每年将新增100亿元左右。
数据中心飞向“云端”
在此次疫情期间,大数据发挥了巨大作用。以阿里云为例,全国28个省区市与阿里云合作建设数字防疫系统,数字技术极大提升了防疫效率。
基于腾讯云技术支持的各地疫情服务小程序不断升级腾讯健康码功能。截至3月17日,腾讯防疫健康码累计亮码超过25亿人次,覆盖9亿人口,累计访问量80亿次,成为服务用户最多、增长最快的健康码。
疫情之外,数据中心的建设还将给生产生活带来更多改变。盘和林说,以企业数字化为例,数据中心的建立将带来商业模式的变革,实现企业中各部门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的连接,以及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基于数字化的管理模式重塑业务流程,提高人员沟通和产品销售的效率。
与此同时,数据中心本身也在不断进化。在浙江衢州,各个部门单独建设数据中心的模式已经改变,整个衢州新建项目都要上云,以后在信息化建设中将没有硬件采购的内容。
“虽然数据中心是最底层的硬件设施,但关键的新变化在云计算。”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认为,数据中心虽然不是新鲜事物,但相比以前已经是一个“新物种”,“云计算把数据中心从自建电站模式变成了高效的电网模式:点击鼠标就像按下电源开关,云计算厂商会把需要的算力从数据中心直接输送过来,弹性存储,即取即用”。
云计算作为一个开放、公共的基础设施,一方面,避免了自建带来的浪费,另一方面,作为算力中心,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效率也是传统数据中心的几十倍。
布局时要避免重复建设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将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8年我国IDC市场规模为1228亿元,2019年将达到1560.8亿元,同比增长27.1%,按照该统计口径,且考虑到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预计2020年数据中心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
盘和林表示,我国数据中心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美国依然占据40%的主要云和互联网数据中心站点,中国、日本、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合计占据总数的32%,在超大规模提供商中,除微软、亚马逊和谷歌外,中国的阿里巴巴表现较为亮眼。
不过,前进的路上依然布满荆棘。“数据中心当前的瓶颈主要在技术方面,比如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问题。面对持续增长的数字规模,工程师需要引入分布式存储系统,还要控制成本。此外,大数据复杂的架构提高了运维和管控的难度。”盘和林说。
针对提高数据中心技术,沈可建议,新型制冷、供电、模块化和AI运维的使用,可提高数据中心建设和运维的科技水平,如通过模块化,提高并行度,实现微模块到全面模块化,通过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运维,减轻大数据中心偏远化的运维压力,提高数据中心规模化和集中化水平。
新基建同样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在传统IT时代架构之上,每个应用彼此独立垂直排列、互不连通,这提升了维护成本、数据之间打通复用的难度,以及几年之后推倒重建的风险等。
“我们要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重复建设。”张建锋表示,云计算作为一个开放、公共的基础设施,即取即用,可以避免社会计算资源的浪费。同时,云计算可以把底层数据打通,获得更多的数据,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数据中心应成为大家都能用得到,也能用得起的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