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的研究称,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而大数据时代的加速到来将使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为更好的储存、处理、分析每日产生的海量数据,可以容纳大量服务器并为之提供工作环境及安全保障的数据中心应运而生。
作为支撑云计算、大数据行业高速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价值不言而喻。2013年8月17日06:50至06:55,谷歌遭遇了故障,导致全球网络流量暴跌40%,经济损失达55万美元。数据中心长时间的稳定运行,需要保障电力供应以及制冷降温,日益增长的数据中心规模及不断严苛的环境需求也给机房空调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我国数据中心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可穿戴技术和大数据等趋势的推动下,带宽需求不断增长,企业对于数据中心的认识、构建和规划也正在发生转变,数据中心的新一轮快速发展已经开始。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中心有怎样的发展导向?目前数据中心的现状、需求及挑战是什么?未来的数据中心有哪些变化及趋势?且看小编一一道来。
形势与政策:环境与生态的“双重利好”
2012年至2014年,大数据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在国内互联网行业中飞速传播,很多企业选择借助大数据的风口实现再次转型升级。《“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处理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首次将战略目光放在数据层面。
2015年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井喷之年”,密集出台的政策为大数据产业的落地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着陆条件。2015年9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行动纲要》的出台,标志着大数据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政策细化落地,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均推出了关于大数据的发展意见和方案。各省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举措,促进当地大数据产业发展。同年12月15日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全国、链接畅通的数据中心,构建汇聚网民、企业和政府三类数据的大数据资源中心,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2017年初,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随即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 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30%左右;将建设10-15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创建一批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形成若干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7年,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正从理论研究加速进入应用时代,更多指导意见的出台及细化政策的相继落地,正式将大数据产业发展推到了“黄金期”。
2018年,大数据产业相关的政策内容已经从全面、总体的指导规划逐渐向各大行业、细分领域延伸,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技术与大数据的关系越走越近。
随着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贯彻落地和实施,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产业生态系统日趋完善。大数据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开展了大数据技术、交易、开放共享、工业大数据等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在北京、上海、贵阳开展了大数据标准试点示范。一批大数据技术研发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平台、产业联盟、投资基金等形式的产业支撑平台相继建成。大数据产业链目前已初步形成,相关的安全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