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微软提出下一代数据中心技术构想
2011-11-23 10:20:15 来源:OFweek电子工程网 作者:【
关键词:微软 数据中心 服务器
 
一位微软大型数据中心设计人员表示,大型数据中心需要更低功耗的闪存芯片、嵌入式处理器,以及比尺寸比以往更大的建构模组。

  一位微软大型数据中心设计人员表示,大型数据中心需要更低功耗的闪存芯片、嵌入式处理器,以及比尺寸比以往更大的建构模组。

  “我们密切关注每瓦每美元的效能,”微软全球基础服务部门首席架构师Dileep Bhandarkar说。该部门负责微软全球多个数据中心的建置。

  以大型数据中心而言,电气和机械因素大约占总功耗预算的80%左右,且每个大型数据中心都包含极大量的服务器。“这就是问题所在,也是我们致力于让每一颗服务器处理器至少节省1W功率的主要原因,”他稍早前在一场LSI Corp举办的年度会议中表示。

  具体而言,Bhandarkar提出需要崭新的“云端多级闪存”(cloud multi-level (CMLC) flash)构想,并表示这种全新的Flash变种将具备较中等的性能,但功耗更低。“我们已经开始采用MLC闪存,因为他们能在部分应用中提供高出30%~40%的性能,但却没有显著增加成本,而且他们的功耗仅多出了2~% ~3%左右,”他表示。

  微软在两种配置中使用闪存,一种具有硬件快取控制器,另一种则无。“我不认为闪存会取代硬盘—它们只不过是存储阶层架构中的其中一层罢了,”他表示。

  “不过,我们并不需要为了闪存而大幅提高频宽,这样做太耗电了,”Bhandarkar表示。“我不需要具备200万IOPS的存储器──我宁愿选择20,000 IOPS就好,而现在,对这个产业来说,上述的“云端MLC”就代表了一个新机会。

  微软在至少8个国家设置了10个数据中心,提供200多种服务,包括Bing search, MSN, Hotmail和Azure云端服务等。

  微软的ITPAC包括15个服务器机柜、风扇和蒸发器。

  处理器与货柜之外

  在处理器部份,“芯片中核心数量达到16个时就差不多了,”Bhandarkar说。“性能提升的速度已超越我们的需求。一些设计师们将意识到他们不应该再添加更多的核心,重点是整合功能以降低成本并提高能源效率,”他表示。

  更多核心只会导致不平衡的系统设计,存储器和网络频宽都会面临瓶颈。在最近一次访谈中,他表示希望看到基于英特尔Atom或AMD Bobcat cores 的16核心服务器SoC产品。

  Bhandarkar对基于ARM的服务器SoC态度也明显软化,今年一月,他曾质疑基于ARM的服务器SoC。在稍早前LSI活动中,他首次将ARM核心与Atom和Bobcat相提并论,但他也表示,这并不代表有任何架构会被取代。

  他还表示,微软正在推动从Gigabit到10 Gbit/s以太网的转变。“10Gbit交换机的成本不断下降,我们对此感到相当兴奋,”他说。

  他还提出了对三相电源供应器、能整合在标准电脑机架中的UPS盒,以及增强型稳压模组的需求。“我愿意为更高效的VRM多付50美分来得到更大的节能效果,”他表示。

  今天,微软使用仅具有一个PCI Express插槽、最小化的存储器,以及无RAID的双插槽1U机架服务器,它可执行在27℃或稍高的温度下。“我们的长期目标是让这些机器能在35℃温度下运作,以节省冷却成本,”他说。

  微软为其最新的数据中心定义了称之为IT PAC(预组配零组件,如下图所示)的建构模组,其尺寸大于过去使用的货柜。其中包含了15个服务器机架,每一个机架都具有90个双插槽服务器。巨大的风扇设置在服务器上方让空气流通。除了机架和风扇以外,还设置了用于冷却的蒸发器(evaporator)用于加热的气动搅拌器(air mixer),这两种装置都必须引进外部空气。

  这四种装置一起被放置在一个密封包装中,功耗达5MW。而ITPAC则放置在一个巨大、简单且没有架高地板的“仓库”中。但未来,因应ITPAC对周围空气的需求,这种系统架构甚至可能不会有4片完整的外墙。

  “我初到微软时,我们的工程师分属服务器和数据中心两个部门,但经过不断的最佳化以后都合并了。现在,数据中心就是服务器。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借力云计算 中国万网领跑IDC市场
下一篇讲述英特尔的数据中心能效故事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