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IT环境越来越复杂导致的IT系统部署时间长、建设和运营成本高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资源浪费,其中,尤以中小型企业最为明显。随着公有云的出现,一种新的以服务为主的云交付模式的诞生有效地为他们解决了上述问题。 今年预计增长19.1%
公有云能够大大降低企业之间的“贫富差距”。基于此原因,它也成为各大IT厂商和用户争相追捧的对象。目前,公有云服务已经逐步脱离相对盲目的 “人云亦云”的阶段,回归理性并且发展态势良好。根据Gartner最新数据,2012年全球公有云市场的总营收为1110亿美元,预计将会增长 19.1%至1310亿美元。公有云服务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辉煌的市场业绩,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功不可没,各大厂商的大力推广也是关键因素。为抢食这块巨型蛋糕,亚马逊、微软、IBM、戴尔、惠普等IT厂商将公有云服务置于战略地位并在全球范围内纷纷推出公有云平台和服务。
虽然起步较晚,中国的公有云市场发展前景也相当诱人。中国政府已经将云计算纳入“十二五规划”,政府公务云的逐渐落地将带动中国公有云进入切实应用的阶段。 “2012年, 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在中国公有云市场所占比重较高,大约为90%,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和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共同占据了公有云市场的10%。”赛迪顾问云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吴李知表示,“在未来几年内,PaaS将会得到很大发展,但是三种服务的分布态势不会发生剧烈变化,总体前景乐观,这足够为厂商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为了能够在中国公有云市场爆发前期占尽先机,国外厂商正在加速推进公有云服务在中国的落地,国内厂商也利用本土化优势加大加快了迈向“云”端的脚步。
“公有云服务正变得更加主流,企业清楚采用云计算已经不再是‘是否采用’的问题,而是‘何时采用’的问题。” 赛门铁克大中华区技术支持部总监李刚认为。
将存储和计算能力当做服务在市面上流通,与传统的出售硬件、软件或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不同,它采用的是“按需付费”。对用户来说,大部分时候,所购软硬件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对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公有云服务按需付费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对厂商来说,“公有云服务”这种商品能够以高性价比的优势为其吸引更多客户,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此外,将闲置的存储和计算能力以服务的形式当做商品出售给用户,也可避免资源的浪费。
公有云服务有望带领社会各界重新体验规模经济效益,也引得各厂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积极向其转型。但是,由于公有云服务尚未普及,用户规模尚未形成,公有云市场正处于爆发前的低谷。想要在爆发前走过低谷,成功转型并在公有云带来的产业洗牌中继续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企业就需要在产品与销售策略、商业模式等方面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