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CIO:微软是如何推进云计算实践的?
2012-08-31 09:17:41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作者:【
关键词:CIO 云计算
 
微软公司副总裁兼CIO Tony Scott是个很好客的人,每个季度,他都会在西雅图请当地大企业的CIO同行们吃饭,交流一下对IT以及商业的看法。在2008年2月被任命为微软公司副总裁兼CIO以前,Tony曾担任过迪斯尼公司高级副总裁兼CIO、通用汽车公司信息系统服务首席技术官,有着近30年在跨国公司运营IT的经验。
  微软公司副总裁兼CIO Tony Scott是个很好客的人,每个季度,他都会在西雅图请当地大企业的CIO同行们吃饭,交流一下对IT以及商业的看法。在2008年2月被任命为微软公司副总裁兼CIO以前,Tony曾担任过迪斯尼公司高级副总裁兼CIO、通用汽车公司信息系统服务首席技术官,有着近30年在跨国公司运营IT的经验。
  2012年6月,Tony在北京也召集了这样一个晚宴,他和几个来自IT Value社区的CIO共进晚餐,这些真正的IT专家在一起,深入讨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

  CIO:微软是如何推进云计算实践的?

  Tony:现在对于云计算的定义非常多,我定义的云计算,其特点第一是资源池;第二是资源的产品化,即它能够扩展到你需要的地方;第三是宽带接入;第四是服务的能力可计算,现在很多云服务的提供是随需的、自助式的服务,而不是传统的可以预测或定期、定量提供的服务。

  早些时候我老板问我,什么时候能够把IT的这些业务应用直接放在云上?收到这个问题之后,微软IT部门对现在所有IT支持的业务应用进行了分析,看目前哪些应用已经就绪,可以放到云上。团队中有工程师说,我们可以提供25个不同的衡量标准,去衡量哪些是直接可以放到云里去,哪些还不能。

  我觉得这个衡量过程太复杂,应该用对大家来说更加简易的方法来分类这些应用,所以我们就从业务因素和技术因素两方面,把所有的应用分成基本的、中等的和先进的三个类别,类似于小、中、大这样的3个类别。我们认为,在业务因素和技术因素这两方面都属于基本类型的应用,应该是在早期就可以被移植到云上的。当微软在云计算方面的经验更加成熟一些时,再把类别被界定为中等的应用放到云上去,依此类推。

     微软做的第一期的云应用,是基于一项公益项目。每年的10月都是微软的社会公益月,微软会有很多员工为公益项目发起一些捐赠,在微软内部组织项目拍卖,拍卖所得收益捐赠给社会公益事业,整个拍卖叫价的时间长度是一个月,所有拍卖项目的开始时间是10月1日,终止时间是10月末最后一天。我刚加入微软时,当时用的拍卖工具是由一个微软程序员自愿免费开发的,说是放在一个专门的服务器上,其实就是在某一个员工的台式机上去托管。

  整个拍卖周期有一个月长,月底是最后叫价的机会,所以到月底那个应用尽管没有被宕机,但是响应的速度已经非常慢了。因为我是搞IT的,看到这个觉得非常丢脸,所以接下来就决定我们要把这个应用做的更好,后来就移到云上。

  把这个应用移到云上有两点好处,第一技术上没有复杂性,第二对于业务不会造成任何风险损失。现在这个拍卖应用已经放在云上了,每年在10月应用一次,在其他的11个月不用的时候,不会占用服务器的空间,等到应用的时候,把USB存储插上就可以了,而且可以迅速的扩展,微软将近10万名员工都可以用,而且速度非常快,我们把这个应用放在云上以后,筹集的善款比以前增加了10倍。

     现在微软官方网站microsoft.com也被挪到云上了,微软官网社交体验平台部分,以前没有移到云上时,成本是每个月1.5万美元,可用性是99.1%,如果修改一个应用,需要2-3周时间;迁移到云上以后,成本变成每个月882美元,可用性提高到99.996%,当资源配置发生变化做应用修改的时候,只需要30分钟就可以完成。

  CIO:微软官网的社交体验平台每个月成本从15000美元降到882美元,成本节省在什么地方?

  Tony:成本节省在硬件方面的服务器成本及支持人力成本等。举例来说,亚马逊要提供云服务,它自己要买服务器,所以它要均摊硬件服务器成本,所以要比较成本的话,应该长期的比较,不能够短期内比较。原来我在迪士尼工作时,当时为了做一部大电影,迪士尼购买了皮克斯很多高性能服务器,当这部电影完成之后,CTO说这些服务器不要了,因为服务器的成本是一次性的,已经进入电影制作的总成本了。根据摩尔定律,每18个月新的服务器的速度性能会翻倍,拍新电影时还不如买新的。这就是一种对于成本的不同观点。

  我在迪士尼得到的另一个经验就是,技术发展到现在,如果一个服务器是3年均摊的成本,每一年服务器成本是要低于服务器那一年电耗的成本,所以现在买服务器的时候,看的不单纯是CPU的速度,还要看它的能耗。现在对于网络公司来说,要衡量的成本是什么?是叫做每一次点击的总拥有成本。如果做电子商务网站,还可以做一个叫做每一次点击的成本率,通过一个算法算出每一笔成交额的总成本。

   CIO:云计算未来的发展有多快?

  Tony:现在发展云计算有两个驱动因素,一个是日本的这种现象,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自然灾害的频繁迫使人们去选择云计算。另外一种云计算的推动力更有意思,在一些新兴的国家市场,如西欧一些新的经济增长很快的国家,还有前苏联解体分裂出来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都有一些成长非常快的公司,他们想要直接应用云服务,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要求呢?因为他们要求对业务的响应速度非常快,而所处国家的经济在发展初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没有非常成熟的监管机制,没有那么多的要求,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就直接应用云了。

  反而在那些成熟市场的国家,大型公司在IT上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架构,他们面对云的时候,就选择要速度慢,甚至选择不做。微软发展云服务的时候,很多的要求来自于巴西这样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不是成熟的市场。

  云的好处在于,在技术资源上可以获得无穷的供给,可能作为一个人,想象力是有限的,或者其他方面是有限的,但技术绝对不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在一家专治癌症的医院的一个研究部门担任董事会成员,抗癌药物还有治疗方案的研究是一个需要大量计算的工作,原来唯一的问题就是计算资源不够,现在有了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认为在有生之年应该可以看到人类攻克癌症。

  至于云在未来的发展,要分不同的应用来看,电子邮件作为一个云服务,现在已经做的很成熟并且基本普及了,再一个就是CRM,今年、明年很快也会普及开来,至于其他的这样的一些应用,可能在云上的发展比较稳定。

   CIO:您如何跟CEO讨论IT成本的问题?

  Tony:我拒绝和CEO讨论IT成本的问题,IT不应该谈论成本,而是应该谈论IT提供服务的价值,哪些IT的工作是高价值的,哪些是低价值。可以讨论哪些是低附加值的IT工作所投入的成本,但千万不要说给IT部门设立一个成本的上限,如果设了上限,就会总是去做那些IT附加值低的项目,从而降低整体IT价值。因为一旦谈到成本,通常大家都会找捷径和最容易实现的目标,而忘记长线目标。

  比如我要求应用开发人员把应用开发成本降低10%,肯定很容易做到,但是现在节约了10%的成本,但是没准到明年或后年,10%成本的节约就实现不了了,或者这10%的节约没用到点子上。但如果换一个说法,要求削减应用总数的10%,把那些重复的应用删掉。而且通常如果删除掉10%的应用,节约的成本远远大于总成本的10%。总之千万不要把成本作为一个目标,我就是经常用这种工作方法。

  看生产流程输入,通过加工流程,输出的如果是以成本为目标的话,大家着重改变的是成本,前面的收入大家都不愿意去考虑。打个比方,要减肥的话,衣服穿小一尺码的,是不能改变肥胖的。预算应该属于成本,应该是输出时的部分,而不是一开始去做的部分,当然,我们做IT的都了解这个,但是对CEO、CFO可能就解释不清楚,这个就是工作的难度所在。

   CIO:微软如何量化IT的价值?

  Tony:有没有KPI指标可以用来衡量IT所创造的价值?当然有,一个是软指标,一是硬指标。比如要把IT软件升级到最新版本,如何去表现IT这个工作的绩效?很简单,例如需要打补丁的次数少了等等,这方面可以用专门的工具去计算节约的成本,类似于在生产制造企业中降低了多少残损率的指标。

  软指标也很容易,比如做IT这个项目,能节约多少的人力,多少的时间,如果这个资源利用情况改进后,能够用在其他业务性的工作上去创造价值,这个是属于软性指标。但是当我们在解释的时候,通常都是既有硬性的成果效用,也有软性的,这两个方面都要说。我在做一个IT项目时,如果只找到其中一个方面的衡量(当然大部分是以硬性指标为基础,也有一些软性的指标),而如果硬性指标一点都没有的话,这个项目基本上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业务案例,所以我不做这种项目。

   CIO:在满足业务部门需求、为业务部门提供适当的IT支持方面,微软IT部门有何经验?

  Tony:我从最简单的说起,第一个叫“满意度条款”,这其实是借用了销售的理念,就是跟内部客户即业务部门的关键大老板,进行服务沟通,也可以说是“讨价还价”,先签合同,形成一个类似契约关系的东西,这个“条款”指的是为满足业务部门这一年达到业务目标,IT要做哪些东西,业务部门对IT做的这些东西的满意度等等。

  第二个工具是以成本作为落脚点,起初业务部门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业务部门用精准的语言描述出这个部门的战略方向,业务部门到底要做什么。比如这一年业务部门的成本要从多少降到多少,比如财务的比例、现金流要增加多少,业务部门的目的是增加新的收入或进入新的市场,或拜访更多客户等,描述出种种业务需求。

  第三个工具就是我们的多年发展路线图,通常我们选择制定3年的规划,第一年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要加什么软件,它的功能是什么。第二年我们要做的这个东西可能稍微模糊一点,没有那么清晰,到了第三年就只是更加方向性的描述。也就是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站在战略层面,短期目标会更加具体。

    最后一个工具比较复杂,它借用了财务的概念,叫做“书面发票”。“书面发票”包括几个内容,第一是成本类的,成本类又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叫均摊成本,第二类是直接成本。

  均摊成本主要是两种类型的IT服务成本,要么是很难往某一个具体的业务部门用户上靠,要么是成本太大。比如SAP的CRM或ERP,这个初始的投入成本很高,所以就简单的把它作一个平均化,基于微软总体员工数,把均摊到每个人头上的成本算出来,还有网络带宽这样的成本都用这个方法算出来。把这一年的“书面发票”这部分数据展示出来,向用户展示在带宽使用的优化方面,成本节约了多少等等,这个是可以量化的数据,把绩效体现出来。

  直接成本是可以具体到某一个业务部门,比如这个业务部门为实现某个业务目标,IT为这个部门专门编制了一个业务流程,提供IT服务支持、建立IT应用,这个成本是可以直接分配给具体的业务部门的。

  真正神奇的地方在于,当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找到我,提出给他们开发一个新的应用,以前IT部门会说,开发新的应用业务部门要给IT多少钱,现在不这么说,因为有了“书面发票”,均摊成本是多少,直接成本是多少就非常明了,而且直接成本里有很清楚的明细,比如给业务部门提供了多少IT支持的服务,给业务某个新应用进行开发的时间等等,这些都可以展示出来,告诉他,这些钱全都是已经花了的,如果要开发这个新应用,按照既有方式要花这些钱,但是如果用新的做法,你不需要付均摊成本,省下的那些钱可以用于新的应用和开发去。

  这样就换了一个方式,以前业务的人说IT花了太多钱,现在我把这个产品单列出来,让他选择,这时业务部门会很高兴,他觉得IT部门帮了他,而且完全是帮他省钱。有这样的“发票机制”,两个成本明晰的单子,就很好的转化了和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报告称亚太区云计算应用滞后主流..
下一篇全球云计算市场竞争白热化延伸到..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