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一刀切”将是存储演变的终点?
2017-05-23 17:09:53 来源:TechTarget中国 作者:【
关键词:存储技术 存储数据
 
如今,存储仿佛无处不在。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它占据了整个世界,并且在各个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如今,人们对数据存储和基础设施的兴趣更加激增,从而推动了一系列新的有关存储技术的思路和方法。

  如今,存储仿佛无处不在。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它占据了整个世界,并且在各个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如今,人们对数据存储和基础设施的兴趣更加激增,从而推动了一系列新的有关存储技术的思路和方法。存储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比以往更多的用于存储数据的替代架构。

  科幻存储即将到来

  即使存储数据的媒介现在也在发挥作用,但这反映了在磁带和硬盘驱动器(HDD)早期激增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活动。现在,在数据中心不断播放和重播的供应商炒作配乐中,闪存与硬盘的战斗已经相当博人眼球。但是未来,人类将对如何存储数据进行更精细的反思,就像现在广为人知的数据已经存储在DNA上的事实。这是对可想象的存储媒介的重新评估,而最近硅谷的存储实验室已经能够在单个原子上存储数据。

  直到现在我仍然惊奇于原子级存储设备的潜力。曾经看到一则新闻,新闻里描述了格拉斯哥大学的科学家如何创造出一种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合成皮肤。随着这种高度便携、可穿戴的电源与原子存储的结合,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为那些研究策划者将x86服务器缩小到原子大小——通过将摩尔定律用到极限的方法(即使它需要两个原子)。这将是超融合基础设施(超超超融合)的终极目标。

  未来即现在

  除了科幻存储,您的存储需求可能没有时间等待未来技术的到来了。现有的可用存储技术太多以至于有点令人困惑。无论您的需求多么多样化,每个供应商都会认为他们的产品是最符合您的企业需求的。

  全闪存阵列还是混合阵列? 融合架构还是超级混合架构?块、文件还是对象? 如果你正在物色存储,这些可能是最迫切的问题。更新存储环境有很多好的选择,所有这些选择都具有一些坚如磐石的存储技术,每个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而,潜在的障碍是,如何通过简化,实现单一系统架构用于所有应用程序和工作负载。

  数据太多,资源太少

  大多数数据中心都有大量数据需要管理,同时需要减少资源的供应,因此通过统一架构涵盖所有应用程序、工作负载和用例的想法极具吸引力。问题在于,存储世界里真的没有这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单一虚拟管理平台这一“圣杯”几乎与十年前一样难以捉摸。

  在购买IT设备时,以往常见的做法是:购买最好的产品,然后打磨细节,与其他所有设备一起工作。这有可能导致生产力的转移,但是当彼此磨合好的组件最终顺利相处时,你会觉得一切都值得。

  存储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无论是整合了服务器和存储管理以及存储阵列来运行复杂配置和管理的应用程序的基于hypervisor的系统,还是根本不需要任何专门硬件的“仅限软件”的存储系统,你都不需要做出以上那些努力。

  最佳需求 vs. 最佳产品

  所以焦点转移到了更多“精选”的采购视角。大多数存储系统产品已经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基本服务,但是由于它们提供了众多的形状和形式,因此确定哪种形状最适合插入您的基础设施接口是更重要的。

  这一理念可能会导致大多数组织中出现混合的系统类型,但这不是坏事。

  超融合系统适用于各种应用,但对于任务关键型应用程序来说,作为业务竞争力的关键,使用裸机方法可能会更好,资源与其他应用程序隔离,避免IOPS限制。

  全闪存阵列是另一个最佳需求胜过最佳产品思维的例子。每个人都想要固态存储的速度和空间节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的需要它。全闪存占据了大部分的头条新闻,但仍被混合阵列大幅度超越。为什么? 因为对于许多应用来说,HDD是足够好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都足够好。

  存储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如此多的存储选项,其中一些来自传统的共享存储方案,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但不能否认的是,你的数据中心需要围绕单一架构进行构建。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微软打算用DNA存储数据 但成本和..
下一篇日本官方:若有技术外泄风险 将叫..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