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用户的手机号码被捕获,然后用户接到机器人拨打的各种骚扰电话……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中,偷偷收集用户信息的“探针盒子”颇受关注,被认为是互联网技术发展中形成的一种“黑灰产”产品。
殊不知,探针盒子只是“黑灰产”的一部分。个人信息泄露、金融账号被破解、钓鱼网站诈骗、假冒APP骗取信息……不法分子瞅准了互联网服务中的安全漏洞,设下一个个陷阱。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在2015年就发起了重点打击的“黑产”专项行动,并对“黑产”范围进行界定,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发动涉嫌拒绝服务式攻击的黑客团伙;二是盗取个人信息和财产账号的盗号团伙;三是针对金融、政府类网站的仿冒制作团伙。而业内人士指出,业界俗称的“黑灰产”更为广泛,只要是法律明文规定禁止的行为都可称为“黑产”,而“灰产”是游走在法律边缘、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灰色产业”,其行为虽无明确的法律规章定性为违法犯罪,但对社会有明显危害。
那么,“黑灰产”到底有哪些表现形式、又该如何防范呢?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请教了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相关安全专家,对目前的“黑灰产”进行了全面盘点。
要小心“钓鱼网站”,也要避免“主动违法”
阿里巴巴安全专家认为,可以大致将网络“黑灰产”分为“技术类黑灰产”“黑账号类黑灰产”“非法交易交流平台”等三类。从技术层面看,每一类都有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构建了陷阱;从消费者自我保护看,除了要小心已经被曝光的“陷阱”,也要注意避免“主动违法”。
【火眼金睛识别“技术类黑灰产”】
安全专家指出,技术类黑灰产主要为中下游技术性不强的“黑灰产”从业人员制作并提供各类软、硬件设备和服务,木马植入、钓鱼网站、各类恶意软件等都是常见的“技术类黑灰产”。此次被央视曝光的探针盒子,也可以算“技术类黑灰产”的升级版产品。
目前,不少“技术类黑灰产”的表现形式已经被反复曝光,包括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从整体趋势看,近年来仿冒各大银行、运营商的钓鱼网站数量明显增加,用户需要对这类网站信息和链接提高警惕。不过,用户通过提高安全意识、安装安全软件、不随意点击不明来源的链接等,都可以有效防范这类陷阱。
但另一方面,类似探针盒子这样的“黑灰产”产品,用户很难感知到,目前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对其进行限制。所以,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尽早对此类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进行约束。当然,随着探针盒子被曝光,各种安全研发者也会推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避免被注册“黑账号”】
《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使用互联网服务必须进行账号实名认证。但网络“黑灰产”的从业人员为达到隐藏身份、逃避打击目的,经常会利用他人身份信息或手机号码注册大量虚假网络“黑账号”,所以用户需要注意避免“被注册”。
在各种“黑账号”中,“虚假认证”往往来自用户的主动泄露。“虚假认证”是指认证的身份信息无效,或者认证身份信息归属人与实际认证操作人不统一。安全专家指出,目前线下出现大量购买获取身份信息的团伙,通过假冒商家送赠品等方式骗取公民身份信息材料。他们收集的身份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照、手持身份证照、手持当天当地报纸照等,收集的渠道主要为偏远地区农村、工厂或学校。用户如果“贪小利”而送上自己的身份信息,那么很可能因身份信息被贩卖而“后患无穷”。
【不要涉足“恶意平台”】
阿里巴巴安全专家还指出,“恶意平台”直接服务于各类网络犯罪活动。网络“黑灰产”所运作的各类资源、工具以及犯罪手段、经验往往通过“恶意平台”进行交流、运转、交易。目前,恶意平台可分为三类:恶意网站、恶意论坛和恶意群组。
其中,恶意网站包括空包交易平台、刷单平台、接码平台、验证码打码、发卡平台等。以空包交易平台为例,所谓“空包”就是空快递包裹,是卖家为提高店铺信誉,联合刷手(刷单平台)进行虚假交易时,产生大量非真实的快递订单。
恶意论坛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非技术类经验交流类论坛与“网络赚钱”平台,另一类是涉及技术类的技术交流与工具贩卖类平台。在恶意论坛中,内容发布者一般是“黑灰产”产业链的上游人员。据阿里安全归零实验室统计,2018年活跃的专业技术“黑灰产”平台多达数百个,它们的“专业化”服务使得“黑灰产”犯罪技术更加平民化,不少普通人以为通过平台交流能在线赚钱,却不知已被不法分子利用。
这就说明,用户如果想抵制“黑灰产”,除了要保护个人信息外,也要对那些看上去可以赚钱的“黑灰产”交流平台说“不”。
男性当心“情感诈骗”,女性提防“低投入高回报”
腾讯安全专家根据具体案例分析了目前“黑灰产”中的常见陷阱。
首先是诈骗案列。“腾讯110” (110.qq.com)是腾讯面向网络黑产、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打击一体化平台,目前已与多地警方合作,配合警方对犯罪团伙进行线下打击。该平台对2018年全年受理的1247万次用户举报大数据深入剖析和侦查后发现,防范电信诈骗仍旧迫在眉睫——2018年平台收集的电信网络案件同比上升37%,其中网络诈骗占比高达72%。在各种网络诈骗中,交易诈骗、交友诈骗与兼职诈骗数量位列前三,其中交易诈骗以52%的占比位居榜首。
数据还显示,诈骗团伙会根据不同目标群体实施差异化的诈骗。总体来看,受骗人数中男性是女性的两倍以上。男性更容易受到情感类、金融类诈骗;女性更容易被“低投入高回报”的手段蒙骗,因“兼职”、“免费送”等手段遭到个人财产和隐私信息的损失。
此外,青年学生、“宝妈”和单身男性群体由于防范意识相对薄弱,更容易落入盗号、兼职诈骗和交友诈骗的陷阱。由于此类诈骗手法简单,套路容易被识破,受骗金额一般在千元范围内。与之相反,阅历较丰富的中老年群体防范意识更强,受骗人数较少,但一经受骗往往金额巨大。
再看诈骗手法,一些互联网行业的新名词、新技术也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变成诈骗工具。
例如,借助“共享经济”这一热门概念,部分诈骗团伙以“低投入高回报”的“共享经济”为旗号,诱骗受害者出钱投资,当用户发现投资后并没有获得允诺的收益回报时,才发现 已经深陷骗局。再比如,“渣男返利”手法也登上新型诈骗手法前三位——骗子借报复渣男为缘由,面向“好友”发起“痛骂渣男,转我一元,十倍返还”的游戏,利用用户贪图小利的心理,持续诱骗钱财。此外,诈骗分子还会通过“低价利诱”的方式骗取用户账号和语音内容,制作“是我是我”等证明身份的语音信息发给用户的亲友,使诈骗信息更“可信”。
其次是APP类诈骗。来自腾讯手机管家的安全专家发现,金融理财APP的安全隐患不小,一些借款贷款、银行、投资理财、股票基金和记账类软件存在病毒感染、恶意仿冒和窃取隐私现象。
具体来看,用户在使用金融理财类APP完成转账、买卖基金/股票时,一些不法分子会趁机在这些APP内植入木马病毒。腾讯手机管家统计发现,银行类APP病毒感染比例最高,达48.86%;其次是基金股票和投资理财,比例分别是20.25%和14.35%。在感染了木马病毒的金融理财类软件中,41.77%会盗取用户隐私信息,12.24%会肆意推广流氓软件,11.39%会推销虚假贷款信息。
安全专家指出,用户手机感染木马病毒的最主要原因是误装了仿冒APP。这些仿冒APP与正规APP的名称和logo相似,用户很难区分,极易上当受骗。据统计,全国393万用户的手机里装有仿冒软件。安全专家因此建议,用户在下载金融理财类APP时务必通过正规渠道,以免手机感染木马病毒或者误装仿冒软件;同时可以使用手机安全软件进行病毒查杀。
此外,用户需要提防投资理财类APP获取过多权限的问题。据统计,金融理财APP是获取权限最多的APP类型,平均获取17.2项手机权限。在各项权限中,理财类APP获取“读取存储设备”和“应用列表”最多,分别为94.9%和93.2%。用户的姓名、手机号和身份证等信息被无故获取后,会增加被贩卖给不法分子的风险,继而由不法分子展开骚扰和诈骗活动。
安全专家为此建议,用户不要随意给手机APP授权隐私权限、不随便向陌生人泄露自己的身份信息。
小心!这些是“黑灰产”的新趋势
阿里巴巴安全专家认为,互联网行业“黑灰产”犯罪形式多样,有的是诱骗消费者,有的则与敲诈勒索有关,涉嫌欺行霸市。对消费者来说,既要保护自己,也要避免被人利用。
从保护自己的角度看,首先不要被“天下掉馅饼”等信息迷惑。以手机“代理退款”为例,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电商平台发布服务信息称,能帮助客户取回购买游戏装备所花的费用,用户还能保留游戏中的已购装备;用户只要得支付取回费用三四成的手续费。可安全专家调查发现,在这条以收取报酬进行恶意退款的灰色产业链中,存在多个安全隐患,包括隐私被泄露、银行卡被盗刷、手机被锁屏需付费解锁等。
同时,要注意一些“老套”的骗局仍旧很活跃,包括冒充公检法、领导、客服退款、兼职刷单、航空公司机票退改签等诈骗。这类骗局被曝光多次,但实际生活中仍旧有很多用户上当受骗。
腾讯安全专家则分析了2019年网络诈骗的新趋势,认为用户要提防短视频、二手交易等第三方平台上的相关信息,因为不法分子正利用这些平台传播快、触达广的特性进行宣传,再诱骗用户到社交平台沟通而实施诈骗,实现跨平台作案。短视频、二手交易平台已经成为不法分子引流的新工具,跨平台交易又为消费者取证维权增加了难度。
从网络欺诈形式看,也呈现出跨境化、多样化和年轻化的三大特点。
其中,“跨境化”是指不法分子逐渐向境外转移,具有团伙化、地域化特征,兼职诈骗体现尤其明显。境外作案不但隐蔽,而且由于跨境作案,国内警方无法直接干预,需与当地警方耗费大量时间侦查,抓捕难度直线上升。所以,用户对涉及境外的电话、网站、“老熟人”信息等要留个心眼。
“多样化”是指不法分子为骗取钱财,已经不局限于从个人账户收款提现这一方式了,而是发展成由受害人代付游戏点卡、代充值虚拟平台币等多样化的收款方式,既降低不法分子的风险,又能够迅速地通过寄售洗钱。
最后,不法分子诈骗对象越来越年轻化,特别是未成年人群体。由于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不够且缺少社会阅历,被低价利诱诈骗成功率高。数据也显示,每年寒暑假都是未成年人被骗的高发时期。由此可见,未成年人是急需保护的群体,需要家庭增强防范网络“黑灰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