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大华积极打造安消融合应用 抢占智慧消防千亿蓝海
2021-03-26 16:06:50 来源:中国安防 作者:【
关键词:大华 安消融合 智慧消防
 
从当前消防行业市场格局来看,一些从安防起家的科技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产品和市场优势,大力进军智慧消防行业。例如深耕安防行业多年的大华股份,凭借其在视频监控、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方面先进的产品技术能力,以及丰富的市场项目建设经验,正快速打造安防与消防业务的融合应用,推出一系列安消融合应用产品,提升解决方案竞争力,抢占智慧消防市场。

近些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由于传统消防信息化能力不足,导致火灾发生时报警信息滞后,管理人员无法快速确认现场,以致火灾蔓延扩大,最终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同时由于社会民众消防安全意识不足、消防设备设施及电气线路老化、消防巡检不到位等原因,存在大量火灾隐患,极易发生火灾事故。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发展,智慧消防顺势而生。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消防设备设施及重点部位进行在线实时监测监控、及时预警、消除隐患、落实责任,大大提升了城市消防安全管理的效能,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在传统消防向智慧消防转型过程中,国内消防企业重点聚焦于火灾探测报警的准确率、低误报技术上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与国外知名消防厂商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传统消防企业的智慧消防解决方案与安防应用的结合大部分局限于消防报警的视频联动、门禁系统联动,未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安防技术优势来实现消防安防业务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
  从当前消防行业市场格局来看,一些从安防起家的科技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产品和市场优势,大力进军智慧消防行业。例如深耕安防行业多年的大华股份,凭借其在视频监控、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方面先进的产品技术能力,以及丰富的市场项目建设经验,正快速打造安防与消防业务的融合应用,推出一系列安消融合应用产品,提升解决方案竞争力,抢占智慧消防市场。
  安消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早在2014年,发改高技(2014)1274文件《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建立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社会治安消防防控体系。整合各类视频图像、消防信息资源,推进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在消防信息化“十三五”总体规划中,也明确加快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全面促进信息化与消防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从国家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智慧消防与安防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智慧消防建设充分借鉴成熟的安防技术和项目经验,将更能提升消防业务管理的智能化、智慧化。
  1.安消应用融合,打破信息孤岛,提高处置效率
  充分利用安防系统可以大大弥补消防物联网管理能力的不足。例如在发生消防报警时,联动附近点位视频监控图像,可以远程快速查看现场情况,以便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排除火灾扩大风险。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部署两套不同的管理系统,不仅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能力支撑和资金成本,且在系统运维管理方面也会增加不少负担。消防与安防应用的有效融合,能够打破信息孤岛,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快速提高事件处置速度和效率。
  2.借助安防能力,更早发现火灾警情
  当前智慧消防业务应用主要针对于消防安全管理中的智慧用电、异常烟雾温度探测、可燃气体泄漏探测、消防水系统水位水压监测及传统消防报警主机的远程联网监控,通过后端管理平台实现在线监测预警。但在机场、展览中心、文物古建、体育馆等高大空间场景,传统消防报警系统对火灾警情的反应相对滞后,无法早发现、早预警。通过热成像感温火灾探测器、火焰识别装置、烟雾识别装置等安消融合智能化终端,在火灾发生初期,便能对异常火焰、烟雾及温度进行智能识别预警,不仅看得见,也看得懂。

  3.安消融合应用,提升消防部门火灾防范与灭火救援能力
  城市经济发展越快,消防管理工作的压力就越大。对于消防主管部门来说,城市中大量的高层建筑、小微企业、危化企业、出租屋、九小场所等消防隐患众多,管理不严或落实不到位,就极易引发火灾事故。比如重庆某小区火灾事件,消防通道被社会车辆违规占道堵塞,导致错过灭火救援的黄金时间。为此,全国各地大力开展消防通道专项整治活动。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多地政府监管部门采用消防救援通道监测警示装置,通过视频AI监控技术,实现辖区内生命通道的在线智能化管控与长效机制管理。
  另外,在火灾现场救援过程中,智能消防灭火救援机器人加载热成像、全景等视频监控设备,贴近火场,消灭隐火,现场画面实时回传指挥中心,不仅保障现场消防官兵的生命安全,同时为救援现场指挥决策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
  安消融合发展面临的难题
  安防行业发展至今,不管从技术上还是产品上已非常成熟,在公安交警、大交通、楼宇、园区、金融、能源、文旅等各行业已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与门禁、报警、通信调度、应急指挥等系统完美结合。智慧消防发展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不同行业与细分场景上,仍表现出前端误报、功能单一、数据资源不丰富、业务不完善、联网管理困难等特点。因此不管是从消防安防厂商自身还是合作集成上,仍存在许多的不平衡。
  首先,在厂家层面,消防企业不具备足够专业的安防技术能力,受视频监控、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核心领域技术资源不足限制,消防安防的融合应用无法快速有效推进。反之,安防企业尽管具备十足的安防技术优势,但对消防业务理解不深,缺乏经验,市场品牌度低,不易被客户接受。因此在短期内,消防厂商和安防厂商仍以相互合作为主,市场推进缓慢。
  其次,在智能算法层面,利用视频图像设备抓拍获取不同场景的各类素材,已建立海量的样本库,通过建模、比对、云计算等技术,在视频监控、车辆分析等业务领域,应用十分丰富,准确性很高。而火焰烟雾与人、车辆不同,外观和形态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样本库非常少,因此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视频画面中的火焰或烟雾进行自动识别,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在行业标准上与安防不同。智慧消防属于信息化产品,面向后装市场,不在住建部门验收强制范围内,因此在发展初期,厂家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互联互通兼容性差。不同品牌的智慧消防产品与安防产品的对接应用存在较多的私有协议,制约了消防与安防的融合发展。
  安消融合发展的深度应用
  2017年10月10日公安部原消防局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加速推进现代科技与消防工作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消防工作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印发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明确“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国家文件的相继出台,给智慧消防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开始大力开展智慧消防建设,综合运用视频监控、物联网、互联网、GIS系统、3D/BIM建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火灾防控、队伍管理、指挥决策、执法监督及数据共享等业务应用管理,建设了相关火灾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消防监督管理系统、消防大数据分析系统及可视化救援指挥系统等,实现了火灾事故和人员伤亡的同比下降,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
  以丽江古城为例,居民群落建筑大多采用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古建筑设计时,无建筑消防规范,无专用消防通道;同时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每年接待游客3000多万,古城内大大小小经营场所超10000家,极大地增加了火灾隐患。鉴于香格里拉、凤凰古城火灾事故的惨痛教训,丽江古城智慧消防建设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华股份打造的智慧消防解决方案,通过智慧烟感、智慧用电监测、消防用水监测、用户信息传输装置等前端感知设备联网,进行消防安全的在线监测管理;在重点部位还部署了大量的视频火焰识别相机;在高点位置部署了热成像火灾探测相机进行全景瞭望与火灾巡防;后端平台集成了物联网监测、融合通信、应急指挥、视频监控、视频会商等功能。通过消防与安防应用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丽江古城消防安全防、消、管一体化的智慧应用管理。
  此外,在城市高层住宅小区,特别是一些安置拆迁房,外来务工人员租户较多,人口流动频繁,电动自行车通过电梯入户充电现象众多,带来极大的火灾隐患,也发生过多起火灾事故。为了对电动车入户充电进行有效管控,通过在电梯内安装智能AI相机,一旦电动自行车推入电梯时,自动识别并报警提醒,并关联电梯控制系统停止运行。同时政府在大力推行电动自行车智能集中充电桩,对充电桩状态进行物联网监测和充电区视频监控,一旦发现异常,通过视频快速确认警情。以上两种管控模式,都已经融入了消防主管部门的监管业务体系,通过安防应用的融合,实现消防火灾防控的智慧化管理。
  安消融合发展前景广阔
  尽管安防、消防在管理对象、关键技术、规范标准及管理体制上存在较大差异,且安防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技术与业务应用十分成熟。而智慧消防建设才起步不久,两者在业务融合上还有很大的机会空间,通过安消一体化报警视频联动、视频火焰识别、热成像火灾感应探测,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与效率,只是个开始。
  随着消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华股份等深耕安防领域的科技企业纷纷踏入智慧消防市场,通过消防与安防的融合,提高前端感知能力,发挥安防数据价值,打造安消一体化业务平台,快速提升安防企业在消防市场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人脸识别的技术弊端及应用安全隐患
下一篇大华C300系列内存全新登场,性能..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