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摄像机在视频监控行业中起到不可替换的作用。不管是道路交通仍是企业安防或是智能小区,都离不开其身影。那么红外摄像机常见的故障有哪些呢?
红外灯寿命问题
从外红灯的角度来看,提高寿命和加大距离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如果厂家需要加大红外灯的照射距离,势必就需要增加红外灯的功率,而增加功率势必会缩短红外灯的寿命,一些厂家为了一味追求红外灯的距离,刻意的增加红外灯的功率,使得红外灯寿命大大减小。而且随着功率的增加,使得摄像机内部温度提高,使得摄像机很容易损坏,造成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用提高供应电流来提高红外灯亮度,使之超负荷工作,虽然表面上优化了红外性能,实质上严重影响红外灯的寿命衰减。要提高红外灯的寿命首先要保证红外灯不负载,在不负载的同时通过增加红外灯的数量来保证有效距离;有的厂家则通过采用铝基板等高传导率材料、加大风冷器件的使用、增加外壳面积等方式来增加机身的散热能力,从而提升寿命。
在电路控制部分,也有部分厂家采用脉宽调制定律来保持红外灯电流的恒定,从而减少红外灯的发热,以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采用脉宽调制定律后,无论外界输入的电流如何波动,通过电路进入到红外灯的电流都非常稳定,从而保证红外灯发挥自身最大的效率、延长寿命。
图像偏色问题
所有的黑白摄像机都是感应红外光的。在可见光条件下,红外光线对于彩色摄像机来讲是一种杂光,会降低彩色摄像机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而摄像机使用CCD是感应所有光线(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的,这就造成在白天所拍摄的影像和我们肉眼只观察到可见光所产生的影像很不同,由于CCD感应到了红外线,它会干扰到DSP的运算,导致偏色。
针对红外摄像机监控图像的偏色问题,业界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研发,目前来说,主要有三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其一是通过调试CCD上的RGB色调来作DSP处理,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而且并不是每个生产厂家都具备这种芯片处理能力;其二是通过滤光片切换,白天用全部滤除红外线的滤光片,晚上则用一个普通石英片修整光线;其三是通过机型的改变,用双CCD的红外摄像机取代IRCUT摄像机,在保证白天不偏色的情况下,还可以增长红外摄像机使用寿命。
散热问题
由于配置了发热量较大的红外灯,红外灯在启动后,整个工作时间段内(以12小时计)在红外摄像机前部会有热量集中,即腔体内前端温度偏高,如不能散热均匀定会影响摄像机等其它部件的正常工作。例如50颗¢5的红外灯板,长时间运行的话,LED板上的温度几乎可以达到90度左右。
由于红外发光LED的辐射功率是和电流成正比的,很多不规范的厂家就用加大电流的方式来提高照射效果,然而电流越大温度越高。照射效果虽然提高了,但是机器本身由于LED过热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其中,LED板后面的CCD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CCD一般只能支撑到60-70度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个厂商使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降低电流。使用功耗小的红外灯代替大功耗的红外灯,虽然降低了散热量,但是在照射长距离的时候,效果肯定不如后者。
2、在机器内部加散热风扇,这样做效果肯定是有的,不过那样对风扇的考验是要很严格的,而且加了风扇对于外壳的设计上也是个考验,要保证美观还要实用。
3、使用恒定电流电源供电。保持电流恒定,控制LED的散热。
4、LED灯的分组排列。例如,以24颗的红外来说,可以把它排列成3组来减低热量。
5、结构材质的选择。例如,LED灯板和外壳选用铝合金等散热比较好的材料。
6、使用具有强制散热散冷作用的自动冷暖空调,自动调节机体内部温度,良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红暴问题
什么是红暴呢?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概念,红暴是由于所发射的红外线中包含可见光的成分。波长超过700nm的光线叫做红外线,900nm以上的红外线基本无红暴,波长越短,红暴越强,红外线感应度也越高。
有些红外摄像机厂家把能不能制造出无红暴红外灯当做一个技术问题来宣传,好像有红暴就是低技术,无红暴就是高技术。事实上,红外灯可以做到完全无红暴(采用940~950nm波长红外管)或仅有微弱红暴。目前市面上有两种主流红外灯,一种是有轻微红暴的,波长在850nm左右;一种是无红暴的,波长在940nm左右。同一款摄像机,在850nm波长的感应度比在940nm波长的感应度好到10倍。所以,850nm这种有轻微红暴的红外灯拥有更高的效率,应当成为红外摄像机的首选项。
近年来,随着红外摄像机的应用范围扩大,问题也迎面而来!各红外摄像机厂家一直致力于以上几方面的改进,确实,这些“短板”问题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红外摄像机的寿命和夜视效果都得到了大幅优化。不过,上述问题仍然是困扰红外摄像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行问题,仍然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