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平安广州”创建的一部分,广州将进一步加强餐饮环节“食得放心”工程建设,计划每年建成1000家中小学和幼托机构食堂食品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最终实现全市中小学和幼托机构食堂食品安全视频监控全覆盖。
用电子眼全覆盖中小学、幼托机构食堂的方式来保证食品安全?政府部门推出这项工程,恐怕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重点加强中小学和幼托机构食堂而不是其他地方的视频监控?这些食堂是食品安全出事频率最高的地方吗?在整个社会都为食品安全感到焦虑的时候,有重点地选择在学校食堂加装电子眼的依据在哪里?
食品安全涉及诸多环节,从生产、加工到流通、贮藏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监管,那么,“食得放心”工程为何重点选择监控学校食堂这一环节?难道这个环节出的事故最多?如果数据证明其他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多,政府部门反倒在食堂这里用力,方向上是否跑偏了?
还有,在中小学和幼托机构食堂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这笔钱谁来出?其日常的运营、维护费用又由谁来付?如果是由学校管食堂的后勤方面出,那么理由是什么?企业是否有义务出资安装电子眼,以方便政府部门的监管?如果这笔钱是由政府出,那纳税人同样也要问个为什么,问问这电子眼装得值不值?能真正起到效果吗?
必须指出的是,政府部门一旦把食品安全当成一项“‘食得放心’工程”来抓,那么基于政绩考核的逻辑,它就必然会要求建设一些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施来应付检查,证明自己毕竟是做了些什么的,但至于采取的这些措施是否经过充分的论证,是否用对了地方,就未必考虑得很周密了。
城市管理中“迷信”电子监控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为防公车私用就给车辆装北斗系统,结果被调侃“一万个导航系统赶不上一个区伯”;比如为精确掌握每棵树的健康信息就投资数百万元办“树木身份证”,结果大树倒伏压趴车辆也没个预警;还有沙井盖也建起了数字信息管理系统,不过目前尚未听说发挥了什么作用……
面对这种一遇监管就靠监控,但通通撒网监控又不起什么作用的现状,政府部门或许该认真反省一下:用电子眼监控学校食堂,从效用角度果真有必要吗?这个办法是缓解当前公众对食品安全焦虑的最优办法吗?其实抓食品安全,政府部门最应该做的是先问问市民意见,看看薄弱环节到底在哪,而不是急于撒网搞大面积监控工程,像番禺的垃圾菜,生产源头都出了问题,监控食堂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