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中国网(voipchina.cn)11月27日消息: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曾是闻名于世的“中国汞都”,是我国建立最早撤销最晚的工业特区之一,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源逐渐枯竭,万山的经济也随之萧条,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必须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为此,万山区与华平携手,以“大数据”为引领,通过社会管理网格化GIS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实现社会治理模式的智慧升级,形成了信息化统筹、网格化管理、多元化参与、精细化服务的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模式。使万山区成功从重点稳控区向平安“示范”区转变,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7.45%,被评为贵州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区)。
以往社会治理模式面临的困境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万山区原来“以线条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面临诸多困境:
困境一,线口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存在无形的“壁垒”,协同性差,无法实现资源共享,造成行政资源分散,甚至常常出现各线口分别前后到居民家上门,不仅增加了基层工作者负担,甚至还造成扰民现象。
困境二,随着街道承担的事务愈加繁重和复杂,传统模式的制度缺陷造成各线口都感到人手不足,经费紧张的局面,最终导致公共管理服务的被动、粗放发展,甚至缺位。
困境三,传统模式缺乏统一的信息处理和共享平台,信息化程度低,造成对辖内实有人口、房屋、重点人群等服务管理对象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信息不畅,重复劳动,信息更新周期过长、动态性差等现象。
GIS网格化管理,革新治理模式
要解决万山区以往社会治理的难题,就必须打破线口壁垒,整合资源,延伸社会管理的触角,积极探索社会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并借助信息化手段,最终实现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和智慧化。
项目建设中,华平主要依托辖区高清警用地理地图和三维地图,开发建设了万山区社会服务GIS信息管理系统,将覆盖全区的1359个高清摄像头,21个卡口全部接入系统,将辖区内的单位、家庭、人口、社会关系、党群建设、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民政优抚、医疗保险、公共安全、特殊人群、志愿服务等基础信息录入系统,及时更新信息,确保数据全面鲜活、精准无误。
通过GIS网格化管理系统,将街道传统“线条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网格化管理”模式。把人、地、事、物、组织等全部纳入网格,将网格作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实现网格内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该系统聚焦了区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和区教育局、人社局、卫计局、扶贫办等28家部门的相应职能数据资源。以实施精细化、信息化、可视化、动态化的社会服务管理,最终实现社会管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街”的目标。
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科学、高效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GIS)的社会网格化管理系统平台,使得政府工作格局从相对封闭向更为开放转变,提高了街道、社区管理效率,并提升了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程度。
“我们这个平台非常方便,比如说针对社区戒毒管理工作,我只要在电脑系统里输入姓名,就能直接定位到这个戒毒人员的具体住处,并了解到相关戒毒康复信息,这比以前查询档案资料、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谢桥街道冲广坪社区工作人员姚小兰介绍说。
像冲广坪这样的信息平台,目前万山区共有86个,实现了城乡统筹全覆盖。利用这些平台,万山区已完成15.22万人的信息采录工作,占全区户籍人口的89.5%,。同时还完成了842平方公里实景地图,40平方公里城区及旅游景点三维地图,1.29万栋房屋,934个单位,1102名重点人员等信息的采集录入,整合社会信息3100多万条。庞大的信息集群,打造了一双双数据千里眼,为平安万山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零发案”小区,守护百姓平安
居民靠近楼道口,监控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后自动打开楼道门;小区监控室的大屏上,滚动着监控摄像头传来的实时画面,稍有异常,屏幕上即弹出警示标记,提醒安保人员及时处置……这是万山区冲广坪社区智能监控系统启用后日常运行的一幕。
针对社区环境复杂,人流、车流密集等情况,华平通过智能监控、人脸识别、应急报警、车辆出入管理等系统的建设,助力万山区打造智能“零发案”小区。智能监控系统的后台与万山区、铜仁市两级平安警务云联通,不仅具备小区视频监控全覆盖、智能红外周边报警、人脸精准识别、车辆智能管理、智能人流分析以及政府社会管理、居民生活服务智能化等功能,而且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智能研判。实现对各类事件的预知、预判、预防、预警和有效处置,切实加强社区的安全保障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自从启用了智能监控系统后,小区就没有发生过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我们在这里住着很放心。”居民刘念如是说。
智能“零发案”平台从多角度对治安维稳工作中的重点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实现了社区治安维稳监控的立体化、智慧化、信息化,推动了由网格员单一型的管理方式向服务加预警的合成型转变,既提高了社区管理效率,又极大地提升了服务功能和质量。
(本站原创,厂商供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敬请注明来源:“网络通信中国网”,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