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中国移动推出了企业飞信,飞信这款软件虽然已经成了记忆中的产物,但新推出的企业飞信还是有很多亮点。
比如混合会议功能中, 企业飞信电话会议支持IP与CT网络互通,可以自动识别用户在线和离线状态,灵活分配最佳会议接入方式。这一步改变,就是对VoIP的应用的一大进展。
【被误解的VoIP:合理、合法待共同开发】
现在人们对VOIP的应用有着很多误解,最大的一点,就是认为只有三大电信运营商可以开展VoIP业务。实际上,我国并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仅三大电信运营商可以开展IP电话业务,也没有规定禁止其他公司申请开展IP电话业务。只是IP电话经营拍照申请门槛较高--经营跨省IP电话业务的申请者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且国有股权或国有股份不少于51%,所以少有企业能够申请下来。
实际上IP电话(即通过PSTN电话网络通话)只是VoIP的一个子集,理论上来讲,一切承载与IP上的音频视频技术都属于VoIP。像微信、QQ、钉钉、飞信等等App和终端软件之间的语音/视频通话也属于VoIP,而这些业务是不需要IP电话牌照的。
过去人们往往觉得国内VoIP普及不广,不如国外Skype一类产品使用率高,实际上这也是个错误的认识,微信、QQ的电话和视频功能都应用了VoIP技术,只是国内产品习惯于将通讯融合于社交等等多种功能中,而不是单纯以通话、视频功能面世。
也就是说,VoIP不但合法,而且在业务上有很多想象空间,除了三大电信运营商,其他企业也可以加入共同开发。
【VoIP会是通讯的未来吗?】
那么我们又要问,既然VoIP本身不违规,为什么看不到运营商和企业大力推进?
其中当然会涉及到发展VoIP通话会触及到运营商对PSTN资源的投入,不过随着4G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一点正在慢慢被转变。过去在VoIP通话中,PC2Phone和Phone2Phone会涉及到PSTN落地,使这两种通讯方式必须被定义为IP电话,而当智能手机发展完善,4G网络成为标配,PC和Phone的定义正在逐渐被混淆。且在近几年,运营商对IP网络、4G网络的投入增大,流量收入的占比逐渐升高,VoIP通话的发展已经不会影响到其业务发展。
于是我们就能看到中国移动企业飞信中对混合电话的推进,相信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有更多运营商推出更多的VoIP通讯服务。毕竟市场和技术都在飞快发展,面对企业对低成本的诉求,VoIP一定是通讯的未来。
当然,VoIP在前些年推进较慢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其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传统电话的8位电话号码和号码所属的实际物理地址的相关联的,根据电话号码就能找到对应位置,而VoIP则实现了号码和地理位置的分离,这就给电信诈骗留了空子。不过话说回来,犯罪分子总会用各种方式实行不法行为,与其因噎废食,还不如加强技术发展以保持VoIP的安全性。不过近年来宽带安装、手机号申请都实行了全面的实名制,网络的可追溯性又重构了VoIP通讯与地理位置的连接。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运营商对VoIP的推进。目前还有一样隐患,就是PC和智能手机因为连接网络有中毒、被黑的风险,当然这不仅仅是VoIP一项技术的隐患,相信随着VoIP的逐渐推进,这一问题将越来越受重视,届时需要运营商和第三方企业共同发力解决。
【大胆想象 VoIP是不可或缺的底层技术】
之所以为VoIP的前世今生费这么多口舌,还是因为这项技术存有太多想象空间。
首先是企业对于VoIP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协作效率,比如移动智能办公软件钉钉,包括被很多人用作工作通讯工具的微信,当员工在工作中对某一款软件形成高度黏性时,直接通过这一软件通话可以为其提供极高的便利度。现在我们经常有同事的微信却不知道电话号码,毕竟想要和谁通话,只需要用微信的语音聊天就能实现了。包括一些企业内部通讯的视频会议和电话会议功能,让异地办公、移动办公成为可能。
而在企业对VoIP的应用背后,也为云通讯服务商提供了大量机会。毕竟三大运营商体量较大,对于新技术的推进和应用都会相对保守,而虚拟运营商和云通讯服务商则可以更加快速的消化并应用有关VoIP的新技术。第三方云通讯企业诸如容联云通讯、云之讯就是如此,向上取得三大运营商的支持配合,向下解决应用端的算法、传输优化等等问题。
VoIP的发展更多的意味着图片、视频、文字和语音等等信息传播介质的多媒体融合,对这一领域的未来,我们不妨放开思路大胆想象。除去企业和个人的通讯外,它的本质实际上和互联网一样,可以更多的打破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其应用场景不一定要限定于社交方面。
最典型的应用--远程视频面试,就可以借由VoIP的发展在企业中大范围普及,降低了职工的面试成本,也提高了企业的效率。或者在VR和AR发展势头迅猛的今天,未来将有更多可视化资源+VoIP的组合来代替面对面的交流。又或者智能硬件的发展,通过智能眼镜让人类进入生物互联的境界,信息向智能终端的传输也少不了VoIP技术。
总的看来VoIP将成为未来互联网不可或缺的底层技术,其在中国稍慢的发展速度,反而留下了更多机会。目前运营商和第三方企业要做的,就是摆脱框架和偏见,共同开发这一片蓝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