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中国移动融合通信路在何方
2015-07-30 18:26:18 来源:网络通信中国网 作者:【
关键词:中国移动 融合通信
 
7月中旬,去上海参加了一年一度的亚洲移动通信展(现已改名为世界移动大会.上海),这个大会已经可以说是亚洲区域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通信业盛会,来自中国的三大运营商以及华为、中兴、上海贝尔等设备商成为会议期间的主角。

  7月中旬,去上海参加了一年一度的亚洲移动通信展(现已改名为世界移动大会.上海),这个大会已经可以说是亚洲区域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通信业盛会,来自中国的三大运营商以及华为、中兴、上海贝尔等设备商成为会议期间的主角。

  展会期间,各家企业高管在4G演进、5G、大数据等话题上高谈阔论,各家的展台上这几个领域也是被关注的焦点。我却注意到有一点和以往不太一样的地方,前面一年多时间里,中国移动高管在各种场合都重点谈到融合通信,但是这一次,融合通信显然不是热门话题。

  从上海回来后,和中国移动的同学小聚,聊起了迟迟不见踪影的中国移动融合通信业务(RCS),没想到他对这个业务前景也很不看好,不持乐观态度。我几个月前写了一篇《移动自有手机意图挑战微信 但需过六道坎》,他表示比较认同,特别希望中国移动决策层有更多清晰指引。

  过去一年多时间内,中国移动高层一直在各种重要场合大谈三新(“新通信、新消息、新联系”)战略,表示希望抓住用户对通信的基本需求,构建运营商互联网转型的优势,其中“新消息、新联系”的落地方式就是融合通信。该业务主要是基于手机通讯录,实现类似微信的多媒体沟通体验,增强中国移动用户的粘性,也给中国移动来更多的数据业务收益。

  事实上,上面提到的评论文章,我当时即兴而写并未马上发布,而是先发给多位中国移动集团中层领导以及一些地方移动的朋友,希望他们给予点评。极为难得的是,并没有一位朋友明确反对我,而是提出我的思考非常深刻,更多的则是直接表示赞同我的观点。

  也许有朋友顾及我的面子,未直接反驳。但从业界观察看,业内普遍不看好运营商来做融合通信业务。碰巧前段时间参加一个行业论坛,来自中国移动的专家在演讲的时候表示,尽管业界不看好运营商进军融合通信业务领域,但是运营商当前面临着微信等OTT业务的挑战,希望通过反向挑战的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持业务优势。

  个人还是不太认同这点,纵观全球,有多家大型运营商推出过类似的业务,包括国内的中国电信,但都以失败告终。运营商的融合通信业务仅靠有限的产业阵营和生态系统支持,难以成气候,至于近期某企业在新闻稿中提到的2015年底中国移动融合通信用户过亿,那估计只有一种可能:用户买了支持融合通信业务的4G手机,却不使用中国移动的融合通信业务,而是继续做微信类OTT应用的忠实用户。

  从多方沟通了解情况看,中国移动融合通信项目进展可能不太顺利,未来前景堪忧,中国移动决策层应该早下决断。

  国外运营商尝试全军覆没

  其实,在中国移动之前,国外很多运营商都曾经尝试过该类业务,但均未成功。

  更早之前的一次论坛上,碰到一位来自某欧洲设备商负责业务领域的咨询顾问,就全球市场上运营商如何应对OTT带来的挑战这个话题深入交流了一下,他举了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早在2012年,欧洲几大电信巨头联手推出了自有即时手机消息类业务――“Joyn”,以此正式向以Blackberry Messaging及WhatsApp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应用宣战,后来又有韩国运营商加入此阵营。但目前“Joyn”已经基本消声匿迹,尽管这些通信巨头们无论从财力、还是用户规模上都足以影响全球通信业。

  究其原因,这位顾问做了简单的概括:欧洲这几大运营商联合推出的产品,一是产品体验不佳,软件更迭不足,二是运营商营销推广水平与互联网企业有极大差距,再就是多运营商之间的互通存在很多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大大小小的运营商在融合通信类业务应用上基本都是浅尝则止,笑到最后的还是WhatsApp、Line、微信等互联网企业推出的应用,而且有意思的是,这些OTT应用分别风行于不同地域,比如WhatsApp在欧美、Line在日韩及东南亚、微信在中国。

  从国外电信运营商众多失败案例可看出,电信运营商严重缺乏互联网基因,缺乏产品快速更迭的能力,推出产品的用户体验还不到位,而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受限于传统组织架构及业务运营模式。

  融合通信发展时机已失

  我们回到国内看中国移动的融合通信业务准备情况,2014年2月的巴塞罗那通信展上,中国移动发布“三新”战略与融合通信白皮书,本计划2014年年底预商用;在2014年12月于广州召开的2014年度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正式发布具备“新通信、新消息、新联系”功能的“三新”手机;今年三月份的年报发布会上,中国移动高层又表态2015年年底前实现全面商用。

  从过去一年多的发展情况来看,在2014年初发布“三新”战略后,中国移动融合通信商用进程不断延迟。最致命的是,目前融合通信业务已经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期。如果在当年中国移动刚提出融合通信战略时,全力加速业务商用,或许还可以与微信一搏。

  但如今,微信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用户粘性很高,使用频度可以说是所有移动互联网应用中最高的。腾讯公布的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数超过5.49亿,25% 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微信公众账号已经超过了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的数量超过85000个,使用微信支付的用户达到4亿人左右。

  与微信已经一骑绝尘相比,此刻中国移动再推出融合通信业务,胜算可谓渺茫,更要命的是,至今还很难明确究竟何时能大规模商用,前景堪忧。

  为什么中国移动的融合通信商用进程一再被推迟?融合通信的大规模商用有如下几个前提条件,一是需要网络层面的准备,二是需要终端企业的响应,三是需要生态系统的构建。

  相信中国移动一直在全力推动这些工作,但是商用时间点的不断推迟给业界带来的感觉不太好——生态圈中各方看不到落到实处的商用路标,看不到未来清晰的商业模式和收益,所以不大愿意跟随中国移动的脚步进行投入。

  比如说在终端层面,由于运营商在终端补贴上大幅下降,运营商在终端产业的主导作用大大降低,无法像往年一样影响终端企业的产品开发与上市策略。

  为此,中国移动不得不自己站出来,推出两款自主品牌手机A1、N1,以推动融合通信的快速落地,引导产业链。但正如我之前文章所分析的,这种自主品牌终端推广的方式和效果,也是令人难以看好。

  产业阵营普遍持观望态度

  一拖再拖留下巨大后遗症,就是各方继续观望,这又反过来延缓了融合通信的商用进程。客观来说,现阶段发展融合通信,中国移动有些一厢情愿,相较而言,代表“新通话”的VoLTE则有更现实的价值与机会。

  全球各区域的主流运营商,都在推出VoLTE的道路上,尽管都碰到大量的难题,商用计划有所推迟,但VoLTE是语音业务的重大升级,只要用户还有语音交流的需求,并期望获得更好的高清音视频沟通体验,该业务就一定能发展起来,但是融合通信就不好说了。

  6月份,某企业宣称帮助中国移动建设了全球最大的RCS项目,预计2015年底达到1亿用户。但是从网友留言来看,RCS项目进展明显滞后于预期,仅靠中国移动和少数企业难以推动产业发展。

  一位就职于中国移动集团的朋友表示,2015年底1亿用户这个发展目标,有点把中国移动放在火上烤的意思——中国移动投入这么大精力,期待值这么高,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如何向公众以及产业阵营交待?

  除了终端维度的业务适配之外,融合通信业务短期内很难实现与其它运营商的互通,这有点类似此前中国移动的飞信,最初并不支持跨网互通,影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这也是阻碍融合通信快速商用和发展用户的关键原因。

  相比而言,微信优势显著,微信不在乎网络、终端,以APP模式适配各种智能终端,而不是让终端、让网络适配自己,所以微信甚至可以做到一年几十次的更迭,这点运营商实现起来就很困难。

  运营商缺乏互联网基因

  面临这么多挑战,一位中国移动专家在演讲中表示,尽管中国移动融合通信发展上有所推迟,而且被业界所不看好,但融合通信让用户不用安装微信APP直接就可以用,(注:中国移动融合通信业务支撑原生模式及APP模式,原生模式可以不用安装APP即可实现业务),因此融合通信未来还是很有前景。

  底层员工的努力值得肯定与赞赏,但客观来说,中国移动确实不具备互联网创新基因。此前中国移动所主推的OPhone手机自主操作系统、微博、飞信业务,如今都以失败告终。中国移动多个基地业务,除了极少数之外,其他也是难如人意。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运营商都面临一个致命问题:要在互联网上开拓,但相应的技术、人才、资源都没有配齐,更主要的是观念、机制,以及与既得利益之间的冲突,这些都没有解决,也无法解决。

  不只是中国移动,另两家运营商也是同样的问题。早前在一次展会上,和联通云公司的一位朋友交流,其表示中国联通本意是将云相关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但网络和销售资源还是需要本地支持,但是各省市公司对此无动于衷,配合力度相当不给力。而中国电信云公司,很早就提出全国集约化战略,并被上升到很高的战略层面,但在推进中依然面临挑战。

  此前有第三方评论说,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并不是三家,而是每一家都可看成三十多家公司,这是很久以来就有的“地方割据”问题,这个问题在可预见的将来依然无解。

  退一步考虑,就算互联网企业具备高度的互联网基因,但在推出类似微信的产品上也没逃脱互联网行业魔咒——排名某个领域第二则“非死不可”。此前小米公司推出的米聊,在微信火起来之前,还是明星应用,如今已是销售匿迹;阿里巴巴如此强大,马云那么狂傲,力图挑战微信江湖老大地位的“来往”也是半死不活;而凭借微信独步天下的腾讯,在搜索和电商上也是碰得灰头土脸。

  而中国电信意图引入网易的互联网基因,共同发展易信去挑战微信,通过送流量等方式强力推广,结果是虽然拥有一定的用户数,在国内算得上除了微信、QQ之外比较主流的融合通信应用,但用户活跃度依然很低。

  再退一步讲,即使中国移动联合了大量的合作伙伴,推出了实际体验与微信媲美的融合通信业务,甚至在流量资费、免安装上占据优势,但是问题是用户会离开已经包含自己大量朋友、倾注大量心血的微信,选择功能类似的产品吗?

  综上所述,我是极不看好中国移动在融合通信上挑战微信,尽管我特别期待电信运营商能够做出更多的成绩,应对互联网公司OTT业务的挑战,让这个已经增长乏力、竞争激烈的行业焕发青春。

  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有新的运营商业务被业界所关注,融合通信就如当初的飞信、当初的自主操作系统、当初的运营商微博,慢慢淹没在新业务、新话题背后,而那些努力和投入也打了水漂。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星网信通携华为召开e+远程证券业..
下一篇亿联在上海打造音视频融合通信峰会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