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每个上网的人恐怕都要有一个或几个QQ号,也许还有MSN账号。和个人IM(即时通信)产品普及程度相比,企业IM市场只能算刚刚起步。imo公司即便是这个市场中占有率最高的企业,知道的人也并不多。
不过,imo公司马上就会出名了,因为它把IM巨头腾讯选为对手,开始了一场不计后果的战斗。
“腾讯,请道歉!”
3月26日下午,北京中国大饭店会议室,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正在进行。会场的背景板上醒目地写着几个大字——腾讯,请道歉。
“唉!”imo公司运营总裁张翀睿轻轻叹了口气,准备开始对腾讯进行控诉。不过,在控诉前,他还需要花几分钟时间让记者们了解一下imo,因为不要说在ICT领域,即便是在互联网领域,企业IM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分支,能知道imo公司前世今生的记者更是凤毛麟角。
imo公司成立于2007年3月,研发和管理总部位于上海,是一家定位于企业IM市场的企业。经过5年多的研发和17个月的试运营,该公司于2010年12月正式开始运营imo平台,已经拥有10万家企业客户,并计划在2013年底、2014年初上市。目前该公司使用的名称更多是“imo云办公室(统一通信平台)”。
此次imo公司特意从上海总部跑到北京举办发布会,源起于不久前的一场冲突。3月21日,当得知腾讯将在上海花园饭店举办企业QQ产品发布活动的时候,imo也租下了旁边的会议厅,布置了多块展板,列举各种腾讯企业QQ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imo的多位代理商还高举写有“抗议腾讯抄袭”、“抗议腾讯恶意竞争”的牌子。此后,两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imo展厅内的展板被人拉倒,并有部分损毁。最后,imo的工作人员拨打了110报警电话,警察赶到后平息了争端。
张翀睿表示:“腾讯一直就有面向企业用户的IM产品——RTX,但那只是一款软件,和imo这样的平台产品不是一回事,大家的竞争也相对正常。但今年2月8日,腾讯正式推出了企业QQ,新换了一批人,他们就不按常理出牌了。”他认为,腾讯企业QQ每年都要对每个企业客户收取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的费用,自然将实行免费模式的imo视为眼中钉。
三大罪状存疑
张翀睿列举了腾讯的三大罪证,并在发布会现场针对截屏图片进行了说明。
罪证一:购买百度关键词,劫持imo用户。imo提供的截屏图片显示,用户搜索“imo企业即时通信”时,在搜索结果页面最上面的推广链接第三条出现的是“企业QQ办公版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的企业即时通讯”,该链接指向腾讯企业QQ的网站。不过,目前该推广链接已经不存在了。
罪证二:抄袭imo的文章和概念。2月17日,Donews网站转载了《信息时报》文章《移动互联网时代:把办公室装进口袋》。这篇对腾讯企业QQ的报道,出现了整段抄袭imo在2011年12月27日发表的《移动办公室:企业即时通信的下一个金矿》的内容。3月12日,Donews网站署名佚名的文章《腾讯首创可管理的企业QQ 提升通讯管理能力》称,腾讯首创了“可管理的企业即时通信”等内容。但是张翀睿认为这个概念是imo早在2010年12月8日的产品发布会上就已经提出的,在相关文章中早有体现,并非腾讯首创。
罪证三:利用水军恶意诋毁imo。3月12日,网络上突然出现大量诋毁imo以及网易即时通、263EM等产品的内容。笔者按照张翀睿提供的线索,在新浪微博中找到ID为“互联网IDIOT”的博主在3月12日17:32发布的一条微博:“#企业即时通讯工具选型#大家有什么好的企业即时通信工具推荐吗?网易即时通、263EM,还是imo企业即时通信工具好?还是新出来的腾讯企业QQ办公版好?我没主意了~大家帮忙推荐!”在这条微博下,截至3月28日,已经有3068条转发和2026条评论,其中很多评论都是抬高腾讯、打压其他产品的内容。这位有着1567位粉丝的博主发布的其他微博都鲜有评论和转发。因此,imo怀疑这是腾讯在背后操纵的。
不过,对于以上imo给出的证据,也有业内人士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在百度关键词的推广链接文字中含有imo字样,的确是腾讯做得不妥的地方,但现在已经撤掉了。而另外两条则并不能确认是腾讯的过失。”该人士认为,文章的抄袭,更应该是网站编辑和媒体记者的责任,腾讯的责任充其量是市场公关人员没有尽职;关于“可管理”理念的首创,腾讯说的是“可管理的企业QQ”似乎并没有太多不妥;水军诋毁imo及其他同行,则更是很难找到是腾讯所为的证据。
腾讯有苦难言
张翀睿表示,腾讯“不仅突破了商业道德底线,而且触碰了法律的底线”。他提出了三点要求:3月21日打砸imo展会现场的腾讯工作人员,必须登门道歉;赔偿现场损坏的展板、展架(价值718元);要求马化腾给予正面回应,并保证抄袭、打压等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针对上海花园酒店冲突事件,虽然张翀睿认为imo自始至终都是在理性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就是想让用户看到证据、知道真相,但显然imo的做法客观上激怒了腾讯当时的现场工作人员。
记者联系到腾讯的相关市场工作人员,提出采访要求。该工作人员在请示领导后表示,腾讯将不对此事进行回应。
这已经不是腾讯第一次对争议事件采取不回应的态度。据笔者了解,2010年底腾讯与360公司的“3Q大战”结束后,腾讯在内部研讨会上就曾经反思,认为不应该对360公司采取过激的反击行为,而且,对以后发生的各类口水战,腾讯一般都采取不回应的政策。
有关腾讯模仿其他互联企业产品和业务模式的质疑由来已久。腾讯也许觉得很委屈,为什么在计算机硬件、软件领域,不少的企业生产和销售同一类产品,而到了互联网领域,腾讯和其他企业推出类似的产品和服务就被指为模仿甚至抄袭,并遭到业内同行的一致声讨?况且,这次冲突的原因还不是抄袭产品的问题。
腾讯无疑是国内IM领域的大哥大,随着企业级市场逐渐成熟,腾讯以企业QQ再度发力企业IM市场,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张翀睿也强调,imo并没有认为腾讯企业QQ抄袭了imo的产品,只是对腾讯采取的一些非常规的市场手段忍无可忍。对于一些媒体提出的“imo是借此炒作”的质疑,张翀睿予以了坚决的否认。
记者手记
希望不是为了炒作
在发布会现场,有三个媒体同行先后向笔者询问了同一个问题——以前是否听说过imo公司?因为他们没有听说过。
笔者曾经参加过imo公司2010年10月的发布会,后来也曾经与张翀睿有过接触和交流。应该说,imo是个低调的企业,张翀睿也是一个温文尔雅、简单务实的企业领导者。此次在发布会现场与张翀睿交流,笔者可以明显感到他是真被气坏了。
因为和腾讯相比,imo公司的业务规模和企业声望都太微不足道了,因为业界在质疑”腾讯总是在模仿“的同时,也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和腾讯打口水仗是一种可以快速成名的宣传推广方式,所以,很多人想当然地怀疑imo公司也可能有此动机。笔者无法揣测imo公司此次行动的真实意图,但希望它不是为了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