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系统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目标,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等各个领域积极开拓、大胆创新,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积累的经验可圈可点。从今天起,我们将连续报道全市教育系统在“十一五”期间的新创造、新经验和新成就,敬请关注。

“体艺楼是新建的,250米塑胶跑道也是新建的,多媒体教学平台、闭路监控系统等等都是新配备的,区里在我们学校投入了400多万资金。”一提起教育现代化,海陵区苏陈中学校长吴晓波就“美”得不行,“好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去年一下子全解决了。我们现在的教学硬件设施和教师办公条件,一点也不比城区的学校差。”
“十一五”期间,像苏陈中学这样面貌焕然一新的学校,在泰州城乡比比皆是。
2005年12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一惠民工程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2007年1月,《泰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出台,提出“到2010年,全市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实现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的转变,全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007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大会,对全市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具体的实施进度和要求。
从2008年起,各市(区)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强化内涵建设,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基本实现“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基本均衡的发展要求。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各市(区)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实施;生均公用经费达到了小学459元/生、初中686元/生,校舍维修改造经费按小学每生每年75元、初中每生每年100元的标准落实到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达到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750元,平均补助面达到省定10%的标准。2008年以来,各市(区)合计投入教育现代化专项经费7.9亿元。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快速改善。学校校舍实现了楼房化,并按省二类学校标准配备了教学设施设备;教育信息化工程高标准实施到位,绝大多数学校达省二类标准以上,靖江、泰兴、姜堰、海陵、高港实现了“教育城域网”与所有学校光纤连接,100%的学校建成校园网,网上可供各级各类学校共享的电子图书、课程资源丰富,校园网均具有电子办公平台、电子备课平台、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生机比达10:1,师机比达2:1省定标准。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优质资源不断扩大
推行农村幼儿教育改革,城乡幼儿教育由市(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5%以上。突出义务教育“重中之重”地位,不断巩固“普九”成果,小学入学率、巩固率稳定在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稳定在100%、99%;教育救助体系完备,全市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提升高中教育发展水平,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以上,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50%以上。社区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绝大多数乡镇(街道)建成社区教育中心,并根据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班培训,全市从业人员培训率达50%以上。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60%的幼儿园建成省优质园;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全部达省优标准,其中四星级10所、三星级23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省优标准,其中四星级5所、三星级1所;社区教育资源中,有6个省农科教示范基地、15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
办学行为不断规范,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市教育局出台“减负”8项规定,各市(区)统一了各级各类学校的作息时间、课程设置,并通过明察暗访对全市规范办学情况实行严格监控。目前,全市中小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均不超过省规定时间,所有学校均按规定开足课程、上足课时,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得到保证,课外作业总量不超标。每学年都要从常规管理、学科教学质量、教育科研、特色建设等方面组织素质教育质量考核,形成了科学的评价机制。全市无一所学校违反“五严”规定被省通报。落实了“减负、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注重和加强教科研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洋思经验”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教育家洪宗礼先生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较大面积选用。靖江市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高港区获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市(区),姜堰市获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区)、被国家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培训工作扎实有力,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实施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对中小学和幼儿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重点实施了市级骨干教师研修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教育技术能力提升计划、远程网络培训计划。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所有在岗专任教师都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全市小学教师大专学历达到79.8%,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了78.74%,高中教师研究生比例达到了5.68%,66%的职校教师达到了“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实施了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开设了一批“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完善了省特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等市级骨干教师培养选拔管理机制,目前,全市已有省特级教师73名,名校长31名、名教师67名,泰州市学科带头人160名、教学能手208名、教坛新秀342名,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教育发展更加均衡,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结合新一轮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将投入和管理的重心向农村学校下移,促进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大致均衡。坚持教师准入制度,采取公开招考的方式补充师资,并优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促进了城乡师资水平的基本均衡。建立城乡教师、校长定期流动的长效机制,通过选派城区学校和机关管理骨干下乡任校长、城区教师下乡任教、名教师送教下乡、城乡学校“结对共进”等措施,促进了城乡学校管理水平的基本均衡。建立并完善了教育帮扶为主的教育公平体系,实现了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的均衡。严格按照省有关规定清理改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不存在重点校、重点班、实验班。组织开展了“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一批学校被省表彰为“和谐校园”。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和设施完善,校园周边环境的联动协作机制健全,60%以上的学校创成市级“平安校园”。设立“教育为民热线”,主动接受群众举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去年12月,姜堰市、海陵区顺利通过省评估验收,创建成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区)。今年12月9日起,高港区接受了省教育现代化现场评估验收;12月20日起,靖江市、泰兴市将先后接受省现场评估验收。兴化市正在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将于2011年向省提出教育现代化评估申请。届时,我市将全面实现基本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