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寄云科技:深耕数据智能,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2023-02-01 12:02:12 来源: 作者:【
关键词:数据智能 装备智能化 生产智能化
 
作为工业数据智能专家,寄云科技致力于提供从智能控制、数据采集、数据治理和存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建模以及应用开发在内的完整、标准化的工业数据智能平台及一系列数据智能化应用,全面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随着制造业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挖掘和激活数据价值,来解决具体业务问题,实现业务优化创新,正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工业数据智能应用也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工业数据智能专家,北京寄云鼎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寄云科技”)致力于提供从智能控制、数据采集、数据治理和存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建模以及应用开发在内的完整、标准化的工业数据智能平台及一系列数据智能化应用,全面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那么,数据智能如何帮助工业企业最大化发挥数据价值?寄云科技在以数据智能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未来的发展战略如何?带着这些问题,e-works总编黄培博士于近日专访了寄云科技CEO时培昕博士。
 
  图1 寄云科技CEO时培昕博士

  专注工业数据智能,实现有效数据治理

         近年来,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推动工业制造业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也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协同推进技术、模式、业态和制度创新,切实用好数据要素,将为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因此,对于工业制造业而言,充分挖掘和发挥工业数据的内在价值,实现数据驱动决策,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时培昕博士指出,寄云科技正是一家具有强大数据智能基因的科技企业。在时培昕博士看来,数据智能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数据”,主要解决数据从哪里产生、如何去采集,以及如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的问题。二是“智能”,即依托IT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技术,解决依靠传统工业机理和人工经验所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包括故障预测、质量预警、缺陷根因分析等,并且通过智能化的方式,为提高设备可靠性、提升产品质量与效率,以及优化生产工艺等提供最精确的解决方案。

         但是,时培昕博士也强调,在工业领域,要实现智能化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装备的自动化程度足够高;二是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程度足够高。只有具备这两个先决条件,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智能化的应用,并通过数据智能的方式实现智能分析、智能决策。

         据时培昕博士介绍,寄云科技一直秉承数据智能的核心理念,帮助工业企业快速、高效地实现智能化分析、决策和控制,强力推动工业智能化升级进程。为此,寄云科技创新打造了智能控制器、工业物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智能应用为主的核心产品线,提供从底层的基于算法的智能控制、设备接入与数据采集,到设备/产线的数字化管理,再到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智能应用等一系列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构建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及管理等不同部门的数字化底座,实现IT数据和OT数据的统一融合,通过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洞察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服务运维等各个环节的差距,实现关键生产经营指标的分析和优化,助推制造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深入重点行业,从装备智能化到生产智能化

         2022年9月,寄云科技在北京发布了NeuSeer 3.0新一代平台产品。该平台具备数据采集存储、数据治理分析、低代码应用开发、边缘计算及数据智能应用的一体化数据能力,全方位展示了寄云科技的数据智能平台及行业应用。据时培昕博士介绍,NeuSeer 3.0平台延续了“连接+洞察+优化”的理念,并着重向下和向上分别做了延伸。
  图2 NeuSeer平台架构

         一方面,向下深入自动化领域,实现基于算法和数据的智能优化控制。寄云科技将原有的生产过程智能化与分析的能力,逐步下沉到对生产设备的实时控制、工艺优化和现场控制,与菲尼克斯电气联合推出了NeuSeer智能控制器,并且通过边缘智能一体机、智能控制器等产品向下连通海量的企业生产设备和业务数据,帮助工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分析、决策和控制。

         另一方面,向上构建以数据智能为驱动的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寄云科技更加深入到行业场景,为半导体制造、能源电力、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等多个重点行业,提供涵盖设备预测性维护、工艺和质量优化、实时生产决策等方面的行业化产品与解决方案。

         时培昕博士表示,在构建垂直行业解决方案上,寄云科技始终都围绕着两个方向:一是装备智能化,二是生产智能化。其底层逻辑在于,先进的制造过程会把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按照最合理的方式进行分配,这对生产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装备要在自动化基础上实现智能化,不仅能够快速、连续、稳定、精准的执行各项指令,同时也要具备动态控制、数字孪生、高效协作和联动的属性。同时,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工艺稳定性、质量和缺陷的诊断和预测能力,乃至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管控能力,都高度依赖于装备智能化程度,通过结合装备产生的数据和生产业务系统的数据,能够极大的提升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智能化。
图3 从装备智能化到生产智能化

         在装备智能化方面,寄云科技依托数字孪生、智能控制、预测性维护和开放集成等核心能力,广泛服务于半导体、能源、油气及轨道交通行业的高端装备厂商,帮助厂商构建基于仿真和历史运行数据的数字孪生,加速优化工艺配方的开发,降低设计成本;针对装备运行数据及关键零部件寿命的预测性维护,降低客户非计划停机概率;同时提供多维度、动态、精细化的智能控制;以及协助装备与外部自动化和业务系统的高效集成,以全流程的自动化控制和编排,满足客户对实时生产指标的分析。

         在生产智能化方面,寄云科技从数据治理、装备稳定性及工艺优化、缺陷诊断及预测,以及实时生产管控能力四个维度,实现企业对产能、损失和效率的实时分析和管控,为装备提供最优的工艺参数选择,协助企业做出更准确、实时、透明的生产决策,持续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效能,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目前,寄云科技在先进制造、半导体、能源电力、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等多个垂直行业,积累了丰富的高端制造行业经验与样板工程,先后为包括中国电科、中国电子、国家电网、北方华创、中国中车、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彩虹集团、京能集团、东方晶源、麦格纳集团下属格特拉克等在内的多家世界500强和行业头部企业提供了标准化的平台产品和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应用,备受客户、生态伙伴以及行业市场的认可。

         时培昕博士表示,针对其它行业,寄云科技也正在逐步建立行业化的解决方案和能力。寄云科技将秉承“1+N”的发展思路,也即基于“1”个通用的数字化底座,将工业数据智能核心能力向“N”个垂直行业拓展延伸,提供从装备智能化到生产智能化的行业化、通用化解决方案。

    平台+应用组件,解决企业痛点问题

         从长周期的视角来看,随着工业数据智能应用的不断深入,工业数据智能核心能力也经历着从项目(Project)到产品(Product)再到平台(Platform)的跃迁,也就是从实施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到将项目实施所积累的经验沉淀成通用性的软件产品,再到将这些产品以平台化的方式来开发、部署和运营。当前,寄云科技也正在循着从这一路径不断进阶。

         据时培昕博士介绍,寄云科技NeuSeer工业数据智能平台,从1.0版本到2.0版本,再到如今的3.0版本,正在快速从基于项目到基于产品,跃升为基于平台化、行业化和合作伙伴的发展新阶段。

         在NeuSeer 1.0阶段,寄云科技以NeuSeer平台为底座,围绕着不同项目开展以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打造了非常多的项目案例。而到了NeuSeer 2.0阶段,寄云科技也随之进入以产品为核心的发展阶段,即以场景化和产品化为方向,开始将应用平台以产品化的方式推进,并基于服务众多不同行业客户的经验积累,打造了工业物联网和工业大数据产品线,构建起完整工业数据智能产品线。而到了NeuSeer 3.0阶段,寄云科技又往前迈进了一步,进入以行业化、产品化及合作伙伴生态建设的新阶段。

         在行业化方面,寄云科技针对半导体制造、石油天然气、电力能源、轨道交通等细分行业,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产品化应用,同时在此基础上,拓展服务更多、更为垂直行业的客户。在产品化方面,寄云科技在NeuSeer 2.0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系列产品功能,实现更为完整的智能控制、工业数据智能应用开发和工业数据分析产品。在合作伙伴生态建设方面,寄云科技加强与装备厂商、自动化厂商、工业软件厂商以及科研院所等产学研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为工业数字化、智能化以及高质量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增量价值。

         在此基础上,寄云科技还重点增强了基于公有云的平台服务能力,以服务于更多不同行业的工业客户,培育伙伴生态合作新模式,提供从智能控制、数据采集、设备接入、数据分析建模和可视化开发在内的开放平台,快速实现包括装备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在内的智能化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寄云科技还推出了应用市场和模型市场,不仅提供丰富的针对半导体制造、轨道交通、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等不同行业的设备运维、能源管理、预测性维护、工艺优化、质量分析、生产管控等众多的装备智能化应用以及生产智能化应用;也提供数十种不同行业针对异常检测、统计分析、虚拟量测、根因分析的算法模型及案例集,致力于以“平台+应用组件”的方式,帮助客户解决具体业务问题。此外,寄云科技还为开发者提供从智能控制、设备接入、数据分析和应用开发在内的一站式开发服务。
  图4 应用市场

         e-works认为,应用市场与模型市场的推出,不仅标志着寄云科技以数据智能解决各种业务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而且也为企业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从传统的软件导向、应用功能导向,转向业务问题导向、实际需求导向。在传统的选型过程中,企业往往更关注需要哪种软件(如MES、ERP、APS、WMS等),以及更需要哪种应用功能;但选用某种软件或某种应用功能,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面临的实际业务问题。而寄云科技从解决客户面临的具体业务问题出发,提供丰富的平台应用组件,供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自主选择,并能够通过数据智能切实解决企业面临业务问题,带来数字化、智能化价值,助力企业发展行稳致远。

    开拓进取,做工业数据智能专家

         寄云科技坚持以数据智能为主线,打造数据智能平台,将海量的工业实时数据与众多生产业务系统进行融合处理,并通过机理模型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智能分析,构建起包括“预测性维护”、“异常检测与智能诊断”、“实时生产决策”、“安全生产管控”在内的多种智能应用,为企业提供基于数据智能和数字孪生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助力企业稳步提升面向数字化转型的生产指标优化和高效决策能力,实现智能制造。这使得寄云科技不仅广受客户及生态合作伙伴的认可,也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

         自2013年成立以来,寄云科技先后完成了多轮融资,最新一轮融资发生在2022年。2022年11月底,寄云科技宣布完成了超亿元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北京集成电路装备产业投资并购基金、中车资本和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   

          对于寄云科技持续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原因,时培昕博士总结为四点:一是真正扎根于各类工业智能应用场景,能够切切实实解决客户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具体业务问题;二是拥有良好的行业口碑,广泛收获了行业内权威机构的认可;三是对智能化发展趋势的独到见解,以及自身在智能化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得到投资人的广泛认可;四是在半导体制造、轨道交通、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等重点垂直行业的持续投入,以及所具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核心能力,使得寄云科技可以同这些行业内的企业深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融资只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本轮融资过后,寄云科技将秉承初心,继续围绕重点应用领域,加速完善产品应用和服务网络,为垂直行业客户提供更为丰富、更具价值效益的数据智能应用。

         时培昕博士表示,对于寄云科技的未来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一横一纵加生态”。“一横”就是以数据智能为中心,尽可能提升产品化、标准化能力。基于现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工业数据智能平台,继续完善产品的标准化、开放性和扩展性,提供更完整的基于数据智能的方案框架。“一纵”就是发展针对半导体、轨道交通、石油石化和能源电力等优势行业的垂直解决方案,持续夯实技术和创新能力,提升在成熟领域的口碑和知名度;同时也向锂电、光伏等其它重点垂直行业延展,逐步建立起行业化、产品化的解决方案和能力。“加生态”就是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生态体系。以价值为导向,以数据为驱动,携手装备厂商、自动化厂商、工业软件厂商等合作伙伴,在行业、区域、技术领域等多维度形成生态协同,共同促进智能制造、工业数据智能生态的发展。

    后记

         作为工业数据智能专家,寄云科技非常务实,专注于基于自身的产品化、平台化、行业化的产品,从生产设备(包括可靠性、可用性、执行效率等)、生产过程(如生产线吞吐量、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以及能耗等维度,帮助制造企业解决所面临的实际业务问题,同时联合生态合作伙伴,持续构建和夯实工业数据智能核心能力,加强行业纵深和领域横向拓展,支撑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一路走来,寄云科技不仅收获了来自制造企业客户、行业机构、生态伙伴以及资本的广泛认可与青睐,也实现了自身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并于2022年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期待寄云科技能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继续务实推进数据智能在工业领域的落地及应用,持续推动中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杨春立:工业互联网未来10年以质..
下一篇倪光南院士:网络安全不是传统安..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