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中国网(voipchina.cn)11月29日消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给全国人民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这时刻警示我们,平静祥和的生活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 “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 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不断完善,我国应急产业快速兴起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对应对突发灾害事件起着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十八次会议上指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要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健全统筹协调体制,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重点将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配合国家十三五规划及“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我国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按照应急产业发展协调机制部署,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防灾减灾应急产业协会、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联合主办,北京新格拉斯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承办,政府相关单位、军方应急部门和民间团体联合发起的“2017中国北京国际防灾减灾应急产业博览会”活动将于5月2日至4日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附属国家减灾日系列活动之一。
防灾减灾应急行业已进入常态化长期发展,目前市场需求高速增长,市场需求技术逐渐成熟,市场增长率显著提升。北京国际防灾减灾应急产业博览会是以“军民融合、科技减灾“为主题,全面推动我国乃至世界防灾减灾应急科技快速发展。博览会涉及众多领域的高科技产品,产品涉及到海陆空现代化科技装备,为防灾、减灾、应急指挥、现场处理等一体化服务。预计展出面积2.2万平米,专业观众超过3万人,将吸引来自国内外600家优秀企业参展。
在2016年全球性北京国际防灾减灾应急产业博览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局副局长景晓波、公安部大型活动办公室副主任温忠民、交通部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副主任林榕、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装备分会副会长李玉坤、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所处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装备分会秘书长刘圣军、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范荣双、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平、原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副主任谭先峰、驻华使馆以及优秀展商代表纷纷出席博览会开幕式并给予肯定。现场还邀请到我国地震、水利、航空、公安、民政、卫生、测绘、海事、交通、国防、安监、林业、气象、地质、海洋、工信及军方系统,境外多国以及驻华使馆高层领导参观洽谈,多家权威媒体莅临现场采访报道。博览会在总结往届成功经验继续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军方资源优势,加快应急产业军民融合化进程;同时加大活动宣传推广力度,广邀应急管理部门及军方领导、应急行业专家到会做相关报告,深入探讨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同期举办多场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发布会,为应急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全方位立体化交流前瞻平台。
每年举行的北京国际性防灾减灾应急产业博览会具有起步早,规模大,国际化的特点,展会的举办记录了中国科技的进步,文化经济水平的提高。防灾应急博览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服务政府与企业为宗旨,注重企业需求,精心搭建并维护好行业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防灾减灾应急技术装备生产商和经销商的业务拓展,激化市场活力,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时代,未来整个防灾、减灾、应急科技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新格拉斯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搭建全球性北京国际防灾减灾应急产业博览会是最专业、最权威、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精彩盛会,期待您的参与!了解更多请来电010-83294491或登录官方网www.fzexpo.cn
(本站原创,厂商供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敬请注明来源:“网络通信中国网”,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