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工信部:讨论手机携号转网 将分阶段进行
2010-12-09 13:43:20 来源:南海网 作者:【
关键词:工信部 携号转网
 
有消息称,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近日特别召集有关方面,开会探讨手机用户转网问题,提出了“单向本地转网”的重要方案。

  有消息称,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近日特别召集有关方面,开会探讨手机用户转网问题,提出了“单向本地转网”的重要方案。依此方案,用户可以携原手机号码转至同地区的其他移动网络,为用户转网带来方便。简单来说,移动用户要想转用联通的服务,不用再换号码,免去了号码更换给用户带来的诸多不便。

  国外早已普及

  所谓“携号转网”,就是一家移动电信运营商的用户,无需改变自己的手机号码,就能转网成为另一家运营商的用户,并享受其提供的各种服务。号码携带被认为能使消费者、国家和电信行业都从中受益,既降低了直接使用者和间接使用者的使用成本,也有助于扶持新运营商,使其更方便地争取用户,快速进入市场。实施号码携带之后,号码资源通常由第三方集中管理,这样也节约了社会资源。

  早在几年前,携号转网就已经在日本等国普及开来。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运营商提供服务而无需更换号码,对用户而言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过,对于运营商来说,携号转网却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在现有“转网就要换号”的模式下,由于担心转网带来的联系不便,用户不会轻易转网,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利于运营商“锁住”用户。一旦开放携号转网,就不可避免会造成用户流失。

  有利于形成均衡的竞争局面

  据称,工信部此次探讨的方案之一为“单向本地转网”,即本地区的号码可以带号转网,但跨地区不行。举例来说,同一地区的运营商A的用户可单方面保留原号码转至运营商B,运营商B的用户转至运营商A时则无法保留原号码。

  这一方案,主要是从非对称管制的角度,来平衡电信重组后三家移动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有专家分析认为,“单向转网”有助于改变“新移动”一家独大的格局,扶持相对弱小的新电信和新联通两家运营商。

  不过,带号转网的最终导向还是将消费者引向服务更好的运营商。长久来说,新联通、新电信还是应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根本。根据网上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对待转网问题上,目前被调查者中,在不更换号码的前提下,表示希望在电信重组后转网的人数达七成左右,而愿意转网到新移动用户的占比超过47%。

  特殊的市场调节手段

  这种非对称管制的政策是适用于特定的发展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市场调节手段。非对称管制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随着市场的发展,有可能会自行失效。就如1994年中国联通刚刚成立的时候,国家实行的就是非对称管制政策,中国联通的通信资费可以在规定比例内低于中国移动的资费。不过,随着竞争的加剧,电信资费不断下调,这样的非对称管制也就名存实亡了。

  将分阶段进行

  据透露,携号转网将分阶段进行,第一步是“单向本地转网”,然后逐渐过渡到“双向全国转网”。而在可携号转网前,用户或可以不换号码,就转到同一运营商的3G网络中。“这些方案还在论证过程中,但最终出台肯定不会拖太久。”工信部相关人士日前表示,携号转网将作为3G牌照发放的配套措施平稳推进。

  用户可携号转网被认为是电信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电信重组不断深入之后,中移动、中电信、中联通的竞争实力也会不断加强,并形成各自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这样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中,携号转网的全面实施可真正考验出运营商的综合实力。

  正式实施最快还需一年

  据专家表示,目前转网方案尚未考虑到诸如用户的套餐业务、预存话费在没使用到期的情况下是否可转网等细节问题。即使该方案获得通过,也需要一年的时间来推动,且先要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

  除了携号转网以外,监管部门可能会限制中国移动全面开展宽带业务的时间。据预测,工信部可能会把中国移动进入固话市场的时间推迟6至12个月。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工信部批9家企业入机电产品再制造..
下一篇工信部:电子信息标准化工作突出..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