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全球IT新一轮转场潮:成都闪电接力
2011-01-06 09:45:1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许凤婷【
关键词:IT 郭台铭 戴尔 仁宝 联想 纬创 奇宏
 
  当珠三角正经历一场劳动力成本上浮的阵痛时,中国版图的另一极——西南,正成为挽救“世界工厂”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当珠三角正经历一场劳动力成本上浮的阵痛时,中国版图的另一极——西南,正成为挽救“世界工厂”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2010年12月24日,郭台铭在成都宣布,原定2011年在成都生产的iPad年产量将由2000万台增加至4000万台,2013年年产量将达到1亿台。

  此时距离富士康旗下的鸿海与四川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仅仅刚过半年。

  在这半年间,全球IT业经历了10年来的新一轮转场潮,这包括戴尔宣布将欧洲的工厂从爱尔兰转到波兰;惠普将笔记本电脑生产线转到重庆;富士康在郑州设立新的工业园。

  但没有其他城市能像成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吸引富士康、联想、戴尔等多家IT巨头连续落子。

  人们的疑问是,这座多次位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宜居之城,如何成为这一波迁徙的接力者?接棒高科技制造转移潮,又能给中国西部的城市化带来怎样的模式创新?

  富士康效应

  2010年底,郭台铭的成都之行十分低调。一直到接近元旦的最后一周,成都本地的媒体才相继报道富士康加码成都基地的消息。

  根据富士康此次追加投资的决策,富士康成都基地平板电脑(iPad)2011年年产量将由2000万台增加至4000万台,2013年年产量将达到1亿台。

  这一消息让“成都速度”成为当地媒体和从业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此之前的5个月,富士康第一次作出在四川投资iPad项目决策;在此之前2个月,富士康在成都的工程正式投产。媒体报道称,郭台铭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盛赞“成都速度”。

  成都的意义对富士康不仅仅是西南一隅。富士康相关人士公开表示,力争用5年时间把成都打造成富士康在全球最重要的基地、在中国投资最大的基地。此次在成都的投资,应是上述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按照此前的整体规划,在产业链整合上,富士康将通过扩大产能,把全球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放到四川,加快引进上游配套厂商,在西部形成完整产业链,加速产业链各环节在四川的垂直整合,带动相关产业,提升四川的整体竞争力。

  富士康经曾经历过阵痛。沿海工厂的流水线一线员工由于长期与家人分居等因素影响,连续发生多起极端事件。最终富士康作出了产业转移的决定。

  富士康面临的抉择并非个案。

  自2007年底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经济结构调整的潮流,500强企业纷纷将产业转移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在中国,IT制造业形成从沿海往西部转移的趋势。

  “巧合”的是成都的闪电接力:多家IT制造业的大佬,几乎在同一时刻选择了这座城市。

  2010年从9月14日到11月23日,短短两个多月,戴尔、仁宝、联想、纬创、奇宏等企业先后宣布在成都设立基地;德州仪器、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相继在成都正式投产;其间,成都还与新加坡新川科技园、澳新银行等签署合作协议。

  “过去认为到西部开厂是‘梯度转移’,把低端产业从沿海转移到西部,但我们做的是‘反梯度转移’,就是‘弯道超车,直奔高端’,直接引进高端产业。”对于蜂拥而至的产业转移浪潮,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这样诠释成都的接力计划。

  成都情缘

  对于成都的闪电接力,人们试图寻找各种原因。

  “多年的发酵、积累,终于形成井喷。”汤继强如此形容成都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

  这种积累一方面是硬件环境的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软实力”的厚积薄发。

  “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瞠目结舌”。这是去年10月29日联想集团宣布在成都设立产业基地时,联想控股董事长兼总裁、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对成都的评价。根据联想与成都市政府签署的协议,该公司将在成都建设包括生产、研发、销售运营三个中心为一体的联想(西部)产业基地,联想及其产业链合作伙伴初期共同投资将超过1亿美元。

  联想选择成都,当然有基于销售、成本、辐射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但柳传志与成都的渊源不得不提。

  成都曾是柳传志职业生涯的起点,他曾在1967年被分配到成都的国防科委10院工作了一年。1997年以后,柳传志先后四次到成都,他表示,每次到访四川,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像装上了快速增长的引擎”。

  柳传志并非唯一对成都的变化感到惊讶的IT老兵。

  全球最大的散热器制造商奇宏科技深圳总经理石秉玗,第一次拿出投资的备选城市名单时,成都并非首选,原因是他对成都的印象还停留在“茶馆”和“麻将”上。1997年~1999年,在另一家IT公司任总经理的石秉玗曾频繁出差到成都,经常活动在磨子桥一带——那是成都最先兴起的电脑城聚集地。偶尔溜达到望江公园的石秉玗,被当地人打麻将的规模“吓呆了”。

  “磨子桥还算一个IT产业繁荣的地区,但也不过聚集了一些销售业务,当时看不到制造型企业会在这边设立的任何迹象。”石秉玗说。所以,当他在2010年7月19日第一次代表奇宏到访成都时,再次“被吓呆了”。这一次,让他感到惊讶的是这座城市的交通便利、人才素质和工作效率和十多年前所熟悉的情况形成巨大的反差。

  另一个例子是最早在成都落户的IT巨头英特尔。

  “英特尔在成都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双赢的范例。”来到成都8个月后,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卞成刚第一次谈及对成都产业环境的认识。

  卞成刚在英特尔工作12年,其中超过11年是在英特尔上海浦东基地度过的,在上海与成都工厂的整合中,他成为了英特尔成都工厂新的掌门人。

  2009年的那一次整合对英特尔意义重大。这家全球最大的CPU巨擎关闭了位于上海的封装测试厂,并在当年将这个工厂及部分员工搬迁至成都。同年,英特尔宣布对成都追加7500万美元投资。这是继2003年和2005年两次投资之后的第三次增资,至此英特尔已在成都投资6亿美元,员工超过3500人。

  卞成刚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很高兴在“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时走进成都。目前,英特尔在中国的北京、上海、成都和大连形成了独特的布局,并拥有清晰的定位,其中,英特尔成都工厂是世界一流的芯片封装测试厂,未来,该工厂将成为全球封装测试来料的重要供应基地。

  英特尔成都/四川公共事务经理顾仪告诉记者,英特尔作为同行中第一家进驻成都的企业,“遇到的挑战是最全面的,种类多、难度大”。但率先进入也让英特尔在资源、人才等方面占据了先发优势。过去几年,她甚至成了许多进驻成都的企业同行们的“顾问”。大到当地水、电、气如何与工厂的要求衔接,细到外地员工来蓉后子女的入学问题……事无巨细,如果企业在入驻新的地区时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企业下一步的投资计划必然受到影响。

  制造业整合路径

  与许多同样立志在此波转场中仓促分羹的竞争城市不同,成都在接力之前,已经勾画了多年的产业整合路径。

  “英特尔和德州仪器两大芯片巨头的工厂出现在同一个园区,而且相隔仅几条马路,在世界其他任何城市,你都很难看到同样的情况。”汤继强指着成都高新区的产业规划图对记者说。

  在从业者看来,成都的思路不是单纯为了增加某年的GDP而引进一个企业或一个工厂,而是通过引进全球顶级的高科技制造业,形成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工业园区,最终带动本地高科技产业全方位发力。

  周旭辉也是一名电子制造业中的“老兵”,其创立的金亚科技已于2009年成为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之一。对于成都的制造业,多少年来最让他不解的是:成都聚集了众多的科研院所、电子工业人才和技术,为何本土电子制造企业却难以形成规模和品牌?

  但在2010年,当看到富士康、仁宝等大型代工厂入驻成都时,周旭辉坦诚地说“既有压力,又备受鼓舞”:压力主要源自对人才的抢夺、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据了解,目前,在金亚科技所处的高新西区,不少工厂开始有熟练工人、技术人员跳槽,加入待遇更优厚、规模更大的富士康。动力的来源,则是身边多了一个“师傅和对手”。周旭辉认为,“从长远来看,富士康等大企业对当地的产业链促进作用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对企业管理水平、生产制造的工艺水平,还是对熟练工人、生产管理人才的培养都将带来好处。”

  周的观点至少得到了最近7年的发展验证。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2003年,成都本土的芯片设计企业仅有10多家,产值不过两个亿。2003年,英特尔进来后,芯片设计企业发展迅猛。来自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的数字显示,2008年成都的芯片设计企业数量上升到50多家,目前这一数字已上升到80多家,其中有3家本土设计企业产值过亿。

  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项目部副部长蒋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英特尔来成都,对成都企业本身的直接影响不是太大,但对产业链的形成却起到了标杆作用,此外,英特尔的入驻也增强了其他企业、产业人才对成都的信心。”

  2004年,回国创业的邹峥贤从全国7个集成电路基地中选择了成都,创建了和芯微电子公司,专注于电脑周边设备、消费电子产品的芯片设计。邹峥贤说,芯片设计对产业链的依赖很强,因为客户通常不会舍近求远选择供应商。2004年前后,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仍然未成气候。当时选择成都,一是因为成都的人才聚集而且稳定;二是因为较北京、上海而言,在成都的创业成本更低。“英特尔来了,只能说反映出当地的产业环境应该不错,我们其实没有想过从这些巨头拿到订单。”

  事实上,邹峥贤和他的伙伴在创业后熬过了艰辛的头一年,才从深圳的一家电子制造企业那里接到第一个订单。和芯微接到的本地客户第一单,是在2007年,当时成都另一家芯片设计公司需要一些互补产品,主动找到和芯微,下了一个不大的订单。

  如今,和芯微已发展到200多人规模,还拿到国家最高水平的专项课题项目。对于最近众多IT巨头入驻成都,邹峥贤说,他最关注的是,联想、戴尔这些大品牌是否会把设计部门放到成都。“我们去年的收入是1亿元人民币,等我们做到了1亿美元,就有信心和戴尔做生意了。”邹峥贤说,在那之前,和芯微必须苦练内功。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启明星辰拟收购联想网御资产
下一篇苹果市值超中国石油 排名全球第二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