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2015年中国信息化十大趋势
2015-01-22 09:59:59 来源:网络通信中国网 作者:【
关键词:中国信息化
 
2015年1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信息化周报联合举办“2015年中国信息化十大趋势”发布会。会上发布了2015年中国信息化十大趋势。

  

  网络通信中国网(voipchina.cn)1月22日消息,2015年1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信息化周报联合举办“2015年中国信息化十大趋势”发布会。会上发布了2015年中国信息化十大趋势。
  报告显示,2015年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快速深化,信息化加速向互联网化、移动化、智慧化方向演进,以信息经济、智能工业、网络社会、在线政府、数字生活为主要特征的高度信息化社会将引领我国迈入转型发展新时代。
  2015年中国信息化十大趋势:
  一、光纤入户和4G应用大面积普及
  “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效果显著,光纤入户和4G应用加快普及。全国光纤接入FTTH用户已达6507.2万户,占宽带用户总数的32.4%。4G用户数达 7584.8万户。2015年工信部将继续组织实施“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落实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深入实施通信村村通 工程,推进LTE混合组网试验,研究发放LTE-FDD牌照,实施“中国LTEv6工程”,加快布局5G研发。预计2015年,宽带接入覆盖比例将超过85%,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行政村通宽带比例提升到95%,4G用户将达到2.5亿户。
  二、网上政务服务事项大幅增加
  全国各级政府加快普及网上政务服务。浙江省基于云平台构建了浙江政务服务网,推行基于网络空间的政务工作模式,将政务服务向网络平台迁移,实现9000多个 事项的在线办理。新疆伊犁州基于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面向州、县、村提供电子政务网上服务,减少网下办事比例。中国政府网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增强政民互动和网上服务能力。北京、天津、安徽、山东、陕西、江西、辽宁等地纷纷建设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预计2015年越来越多的地方基于网络空间实施政务主动服务,全社会资金流、信息流、服务流大幅向网上迁移,网上服务将加快普及。
  三、一批公共数据资源率先开放
  各地积极探索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新模式。北京开通了政府数据资源网。上海发布《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工作计划》,确定开放190项数据内容,涉及28个市级政府部门, 209个数据包以及20多个应用,涵盖公共安全等11个领域。武汉初步建成政府公开数据服务平台,首批33个部门520个数据集向公众开放,涉及政务、警务、环保等30多个领域。青岛、广州、厦门等地正在建设公共数据服务开放平台。预计2015年将有一大批公共数据服务开放平台建成,教育、交通、旅游、食品安全、环保等与民生密切相关领域的公共数据资源率先开放,全民共享公共数据的时代即将开启。
  四、社群电商和微电商崛起
  电子商务加速向移动化、行业化、社交化方向发展,社群电商和微电商驶入 “快车道”。阿里巴巴先后投资陌陌和新浪微博两个社交软件,京东与腾讯联手开通了微信购物、手机QQ两个社交购物入口。小米公司通过微信销售小米手机3,仅9分55秒便卖出15万台手机。随着微信用户量大幅增加,以及公众号运营,传统行业开始利用社交和微信渠道维系客户,企业微信群大量涌现。2015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通过推荐引擎、微信圈、社交网络发现移动应用,以“微商城+微营销+微粉丝+微应用+微服务”为特征的社群电商和微电商将成为企业拓展业务的全新掘金地。
  五、互联网应用热点从消费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消费互联网方兴未艾,生产型互联网又成为热点。消费互联网正由爆发式增长向稳定增长阶段转变,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增长率从2005年的50%下降至2014年的20%左右;网络购物 用户数年增长率从2008-2010年的50%下滑至2014年的9.8%左右,电子商务、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消费互联网行业基本形成稳定的生态圈和发 展格局。与之相比,互联网与生产制造领域渗透融合步伐加快,涌现出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众包众设、异地协同设计等一批“互联网+”应用新模式。海尔通过众包平台聚集中科院、高通、腾讯等资源研发设计空调产品。北江纺织基于O2O开展定制化业务,创维发布了020移动商业平台“云GO”。2015年,将有一大批制造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将加快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六、大数据应用获突破进展
  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快速延伸。大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和分布式技术在精准营销、智能推荐、社交网络上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应用又反过来引发实 时计算、内存计算、图计算、深度学习等新一代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纷纷挖掘大数据的商业价值。互联网金融、O2O等应用借助大数据向线下延伸。当前,大数据正被喻为“未来新石油”,成为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新基础。2015年,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创新将更加活跃,海量多格式和多模式数据将 纳入统一管理、实时分析和高效流通,大数据还将与神经计算、深度学习、语义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促进大数据应用更加智能,可视化手段更加丰富。
  七、智能工业涌现一批
  典型智能工业开始起步。互联网技术、新型感知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相互融合并快速发展,带动智能制造技术在工业生产、设备管理、环保监测、能源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广泛应用,智能制造在航空航天、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初步展开。中石化启动金陵石化智能工厂建设,九江石化即将完成智能工厂的基本框架构建。华纺股份、鲁泰、红豆、上海纺织集团等纺织企业开始部署智能制造。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要组织实施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组织实施流程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预计2015年,将涌现出一批以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制造业创新网络等为特征的智能工业典型应用。
  八、电子政务国产化有阶段进展
  电子政务软硬件国产化取得明显突破。Deepin、SPGnux、中标麒麟、中科方德、优麒麟、阿里云等国产操作系统进入国家正版软件采购目录。基于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的办公信息系统开展试点示范。华为海思等国产多模 4G芯片、高端移动CPU芯片开始成熟商用。浪潮、曙光等国产服务器国内市场份额上升至50%。国产软硬件产品的崛起意味着电子政务大规模采用国产化设施 的条件日趋成熟。预计2015年,国产软硬件应用推进力度进一步增强,党政机关、国防科技等关键领域和金融、保险等经济命脉领域将逐步开展国产关键软硬件替代,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信息安全关键软硬件应用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九、智慧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智慧城市进入规划、建设和实施阶段。住建部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含193地区、171城市,工信部启动了中欧智慧城市试点,开展常州、扬州等中小城市试点示范。科技部863项目支持开展了20个试点城市。各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100%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城市和 47%的县级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然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不注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脱离城市发展基础和群众需求、盲目上马项目等问题逐渐暴露。《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指明方向。《智慧城市SOA标准应用指南》、《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及评估体系正在加快建立之中。预计2015年智慧城市建设将在基础较好、起步较早的地区取得成效。
  十、O2O业务模式成应用亮点
  多行业加快O2O布局。线上和线下融合,线上营销、线下成交或线上购买、线下服务的O2O模式加速普及。苏宁云商实施“线下到线上无缝融合、布局全渠道零售”战略,推进全产业链互联网化。BAT巨头分别以百度直达号、支付宝、微信公众号为基础,将O2O业务纳入自有生态圈。聚美优品、搜房、携程、尚品宅配 等垂直领域O2O企业致力于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闭环。大众点评、58同城、赶集网等信息中介平台借助O2O加快向交易化平台发展。美团等团购企业基于O2O加大力度扩张细分市场种类和城市区域范围。制造企业开始将线下业务和销售转移到线上的电子商务平台。预计2015年O2O应用创新持续活跃,一大批制造企业将通过O2O融合线上线下终端渠道,创新商业模式,探索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产方式。社区零售、半成品生鲜、婚嫁、美容、二手车交易、家政等领域O2O将涌现更多新型商业模式。

(本站原创,厂商供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敬请注明来源:“网络通信中国网”,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IDC:中国阿里云登顶基础设施即服..
下一篇Ganter:2015年全球半导体营收继续..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