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主题为“智能改变未来”的第11届大连软交会拉开帷幕,来自英特尔、IBM、国内三大运营商等806家参会企业,齐齐将目光聚焦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希望在这轮引发万亿元市场规模的资本狂欢聚会上,分到一份属于自己的蛋糕。
住建部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毅表示,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在RFID(无线射频识别)和智能IC卡方面已取得成效,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基本确立。据了解,在年初公布的首批90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第二批50个试点城市也将于6月底完成初审。
140个智慧城市的开工建设,将为IT市场带来超过1万亿元的收入。在这轮谁也不想缺席的盛宴中,谁能成为佼佼者?
挡不住的热潮
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并提出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主要运行载体,解决如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等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难题。
智慧城市概念一经推出后,立即形成一股挡不住的热流,将无数企业和地方政府裹胁其中。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中以往难以跨越的技术难关,被逐一攻克,并得以迅速发展。
但“智慧城市”真正让人感兴趣,是从2012年12月5日住建部下发的一份文件开始。在这份题为《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下发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中,让IT企业看出了个中隐藏的财富信息。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宗旨确定后,第一批90个智慧城市名单于今年年初出炉。其中,地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
国家开发银行为了配合智慧城市的建设,特对其给予了巨大的资金支持。据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元。
这仅是国家开发银行的投资。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徐德明表示,预计“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各方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亿元。在既有政策扶持,又有资金配套的利好消息刺激下,地方政府的热情被一一点燃。
全国目前开始建设“智慧城市”的地方遍及东中西部。除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外,杭州、厦门、珠海等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也开始“智慧城市”的建设。浙江省日前还成立了“智慧城市”促进会,计划今年在全省范围内启动20个“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预计投资28.68亿元。此外,湖北、湖南、山东、辽宁等省份则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业内分析师认为,智慧城市的背后,实质是大数据的挖掘再利用。在政府的投入支撑下,智慧城市将持续高速增长,涉及大数据应用的智能交通、数字城市管理、城市安防、医疗信息化、绿色建筑、地理信息、云计算、物联网等细分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智慧城市已成为行业和地方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据大连市沿海办主任、外经贸局局长刘德春介绍,本届软交会将重点聚焦在IT产业的智能应用,分享智慧城市的生活改变、探讨商业智能的发展方向,为业界提供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
千载难逢
智慧城市的开工建设,最兴奋的是IT企业。
IDC预测,中国政府行业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总IT花费占到IT市场的60%-70%。中国城镇化未来10年建设的总投资将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为IT市场带来的价值将超过1万亿元。
在IT产业整体萎靡的情况下,智慧城市的上马,犹如给它们打了一针兴奋剂。特别是在大数据盛行的今天,智慧城市的开工建设,也为IT企业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的舞台。
2013年大数据对全球IT开支的直接或间接推动将达960亿美元,到2016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2320亿美元。无论是硅谷新贵,还是老牌IT王者,显然都不愿意错过这场即将到来的盛宴。在PC增长速度放缓的“后PC时代”,英特尔、微软等传统巨头,更需要借此寻找新的增长点,在大数据时代再次风光。
对于芯片巨头英特尔来说,大数据是一个全新的也是最重要的战场。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它一度迷失方向。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它找到了翻身的资本。作为最早一批进军大数据市场的企业,英特尔占有重要的位置。现在,大数据与云计算、高性能计算,被视为其最重要的三大战略。
“大数据正在改变着软件行业、IT产业,以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英特尔软件与服务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何京翔告诉记者,“产业正在重构,英特尔愿与合作伙伴一起,迎接智慧城市建设中日益严峻的大数据挑战。”
大连软交会期间,与会人员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它能解决当前一系列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中国一线城市为例,每年居民健康档案产生的数据量可达5PB(1PB=1000TB,相当于时长约13年的高清视频),每个季度智慧城市所产生的数据量,更是高达200PB。而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和信息量,必然将成为大数据应用方面的先锋。
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去年媒体曝光的房姐、房叔、房媳,让人感叹,到底有多少人不合理或不合法地拥有十套、百套房子?又有多少人因为高房价而望房兴叹?这一切很难有个明确的答案。然而,弄清这一切,小到对楼市调控,大说对整个中国经济,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这项工作的推进却是步履维艰。
眼下,我国正在着手进行第三次经济普查,有业内人士建议,能否借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之机进行住房普查呢?对此,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和专家都表示困难重重。专家分析,本次经济普查主要针对企业、法人、单位等的二产、三产,而住房在投资品和消费品之间定位模糊,因此,第三次经济普查并没有也难以对住房进行普查。另外,部分官员房产太多,也是其中的一个阻力。此外还有一个让人失望的消息,那就是住建部关于住房信息联网的再次爽约。
昨天是住建部年初承诺的实现500城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的截止日期,如今期限已过,住建部的网站静悄悄,没有任何关于联网成功的表态和介绍。难道,住房信息就永远是这样一本糊涂账了吗?肯定不行,国家对楼市调控的方向、力度,保障房供给的比例、分配,都需要真实全面的住房信息和科学数据来支持,住房信息的普查、统计、联网再难也得推进。
国家统计局的解释,第三次经济普查旨在全面调查了解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其中包括房地产业。但也有专家说,房产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它并不能完全归结到经济,更应该归结到社会、民生,因此,不能寄希望于在第三次经济普查中进行住房普查。那么,对于借经济普查的机会进行住房普查的建议,是不是可行呢?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叶檀就此评论。
叶檀:这个建议恐怕不太可行,因为经济普查和住房普查的目的、手段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知道在经济普查主要是普查我们的经济发展情况怎么样,一二三产业情况到底怎么样。其中包括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只是它其中的一个分支,而且它查的是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情况,它的资产状况到底如何,跟个人拥有的房产包括商品房、保障房资金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所以房地产的信息联网工作,它应该作为一个特殊的独立的工作来做,它现在独立的工作这一块都遇到很大的压力,如果放到经济普查里面就更加做不好。
但是这当中大家注意到了一个共同点,不仅是经济普查很难涉及住房信息,之前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有涉及到住房情况的调查,并不是调查一个人有几套房产,也遭到一些人的抵制,调查个人房产涉及个人财产隐私,叶檀认为这是住房信息普查难以推进的最根本的原因。
叶檀:在我们国家的统计里面,你要统计最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情况怎么样,资产情况怎么样,这个相对来说它的数据比较真实也比较好统计。你要去统计高收入人群他的财富有多少,他的资产有多少,这个是非常困难的,它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最关键的是高收入的人群第一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财产,第二他也不愿意成为未来征税的目标。所以在普查的时候,他或者给虚假的数据或者是进行或无有或无的抵制,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比如说在人口普查过程当中,你在北京一个北京居民,他有可能在海南或者在珠海有问题。这个时候如果他在住房信息不联网的情况下,他不主动告诉你,你是根本无法得知他一共有多少房产的,所以通过人口普查来普查房产也是不现实的。
这又涉及到了住房信息联网的问题,住建部关于实现500城个人住房信息联网的承诺爽约,其实在意料之中。其实实现住房信息联网在技术上没有难度,难以实施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主观方面,包括: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地方政府不配合、官员信息公开、基础数据整理起来太庞杂。叶檀认为,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地方政府是否配合。
叶檀:我觉得它住建部住房信息联网爽约是正常的,不爽约才奇怪了。因为他在推进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阻力太大了,这个阻力主要是来自于既得利益,已经拥有住房的既得利益群体。他拥有的住房越多,他的财产越多,界线越模糊,越是灰色收入越是要阻碍住房信息联网的成功。
包括像北京在内的,这些都是从技术上来看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他们有一些基础的数据没有输入进去,比如在2003年之前的一些纸制的信息并没有输入电脑系统,那么在保障房或者是房改房,有的人拥有多套保障房也没有纳入这个住房信息系统。连大城市都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想象中小城市的情况会怎么样。所以我认为其中主要就是地方政府配不配合的问题,如果这个不配合这个事情就难如登天。如果说他们愿意配合的话,这个事情推进起码今年年内可以完成。
因为今年3月,个人住房信息全国联网又和不动产登记条例捆绑在一起。国务院要求2014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而它的技术基础也是个人住房信息实现联网。二者缠绕在一起,会推进住房信息联网的进程吗?叶檀称,两者必须配套共同推进住房信息联网的进程。
叶檀: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说明了我们对于房地产的基础数据的渴求,说明了推进的决心不会变,当然这两个东西之间是彼此互相关联的,个人住房信息是为未来的商品房包括住宅包括房产税提供基础数据的。另外一个像不动产,它主要是从物权这一方面来说,我们现在到底有多少土地有多少宅基地,它的使用效率怎么样,个人拥有的财产怎么样,是通过不动产里面体现出来的。那么它既包括个人的,当然也包括企业的,也包括政府的,所以它是一个范围更加广泛的这么一个统计。我想如果说两者要结合起来做的话,没有个人住房信息我们很难想象不动产的统计它可以做成,所以两者必须配套共同推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叶檀认为通过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手段才能推进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工作。
叶檀:我觉得是有突破口的,比如在40个城市住房信息已经联网了。这些联网的城市它可以适时的向社会公开一些信息,而且它可以通过住建部跟这些城市之间形成一些互相的合作关系。迟迟不愿意公开信息的这些城市,它其实应该有一个黑名单,然后跟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这样通过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手段才能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的联网工作。
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去年媒体曝光的房姐、房叔、房媳,让人感叹,到底有多少人不合理或不合法地拥有十套、百套房子?又有多少人因为高房价而望房兴叹?这一切很难有个明确的答案。然而,弄清这一切,小到对楼市调控,大说对整个中国经济,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这项工作的推进却是步履维艰。
眼下,我国正在着手进行第三次经济普查,有业内人士建议,能否借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之机进行住房普查呢?对此,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和专家都表示困难重重。专家分析,本次经济普查主要针对企业、法人、单位等的二产、三产,而住房在投资品和消费品之间定位模糊,因此,第三次经济普查并没有也难以对住房进行普查。另外,部分官员房产太多,也是其中的一个阻力。此外还有一个让人失望的消息,那就是住建部关于住房信息联网的再次爽约。
昨天是住建部年初承诺的实现500城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的截止日期,如今期限已过,住建部的网站静悄悄,没有任何关于联网成功的表态和介绍。难道,住房信息就永远是这样一本糊涂账了吗?肯定不行,国家对楼市调控的方向、力度,保障房供给的比例、分配,都需要真实全面的住房信息和科学数据来支持,住房信息的普查、统计、联网再难也得推进。
国家统计局的解释,第三次经济普查旨在全面调查了解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其中包括房地产业。但也有专家说,房产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它并不能完全归结到经济,更应该归结到社会、民生,因此,不能寄希望于在第三次经济普查中进行住房普查。那么,对于借经济普查的机会进行住房普查的建议,是不是可行呢?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叶檀就此评论。
叶檀:这个建议恐怕不太可行,因为经济普查和住房普查的目的、手段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知道在经济普查主要是普查我们的经济发展情况怎么样,一二三产业情况到底怎么样。其中包括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只是它其中的一个分支,而且它查的是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情况,它的资产状况到底如何,跟个人拥有的房产包括商品房、保障房资金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所以房地产的信息联网工作,它应该作为一个特殊的独立的工作来做,它现在独立的工作这一块都遇到很大的压力,如果放到经济普查里面就更加做不好。
但是这当中大家注意到了一个共同点,不仅是经济普查很难涉及住房信息,之前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有涉及到住房情况的调查,并不是调查一个人有几套房产,也遭到一些人的抵制,调查个人房产涉及个人财产隐私,叶檀认为这是住房信息普查难以推进的最根本的原因。
叶檀:在我们国家的统计里面,你要统计最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情况怎么样,资产情况怎么样,这个相对来说它的数据比较真实也比较好统计。你要去统计高收入人群他的财富有多少,他的资产有多少,这个是非常困难的,它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最关键的是高收入的人群第一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财产,第二他也不愿意成为未来征税的目标。所以在普查的时候,他或者给虚假的数据或者是进行或无有或无的抵制,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比如说在人口普查过程当中,你在北京一个北京居民,他有可能在海南或者在珠海有问题。这个时候如果他在住房信息不联网的情况下,他不主动告诉你,你是根本无法得知他一共有多少房产的,所以通过人口普查来普查房产也是不现实的。
这又涉及到了住房信息联网的问题,住建部关于实现500城个人住房信息联网的承诺爽约,其实在意料之中。其实实现住房信息联网在技术上没有难度,难以实施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主观方面,包括: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地方政府不配合、官员信息公开、基础数据整理起来太庞杂。叶檀认为,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地方政府是否配合。
叶檀:我觉得它住建部住房信息联网爽约是正常的,不爽约才奇怪了。因为他在推进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阻力太大了,这个阻力主要是来自于既得利益,已经拥有住房的既得利益群体。他拥有的住房越多,他的财产越多,界线越模糊,越是灰色收入越是要阻碍住房信息联网的成功。
包括像北京在内的,这些都是从技术上来看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他们有一些基础的数据没有输入进去,比如在2003年之前的一些纸制的信息并没有输入电脑系统,那么在保障房或者是房改房,有的人拥有多套保障房也没有纳入这个住房信息系统。连大城市都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想象中小城市的情况会怎么样。所以我认为其中主要就是地方政府配不配合的问题,如果这个不配合这个事情就难如登天。如果说他们愿意配合的话,这个事情推进起码今年年内可以完成。
因为今年3月,个人住房信息全国联网又和不动产登记条例捆绑在一起。国务院要求2014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而它的技术基础也是个人住房信息实现联网。二者缠绕在一起,会推进住房信息联网的进程吗?叶檀称,两者必须配套共同推进住房信息联网的进程。
叶檀: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说明了我们对于房地产的基础数据的渴求,说明了推进的决心不会变,当然这两个东西之间是彼此互相关联的,个人住房信息是为未来的商品房包括住宅包括房产税提供基础数据的。另外一个像不动产,它主要是从物权这一方面来说,我们现在到底有多少土地有多少宅基地,它的使用效率怎么样,个人拥有的财产怎么样,是通过不动产里面体现出来的。那么它既包括个人的,当然也包括企业的,也包括政府的,所以它是一个范围更加广泛的这么一个统计。我想如果说两者要结合起来做的话,没有个人住房信息我们很难想象不动产的统计它可以做成,所以两者必须配套共同推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叶檀认为通过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手段才能推进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工作。
叶檀:我觉得是有突破口的,比如在40个城市住房信息已经联网了。这些联网的城市它可以适时的向社会公开一些信息,而且它可以通过住建部跟这些城市之间形成一些互相的合作关系。迟迟不愿意公开信息的这些城市,它其实应该有一个黑名单,然后跟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这样通过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手段才能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的联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