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光通信市场高速扩张存隐忧产业发展亟需“真正创新”
2013-01-07 09:39:50 来源:通信世界周刊 作者:【
关键词:华为 中兴 亨通 光通信
 
市场规模的扩大化在提振产业信心的同时,也让整个中国光通信产业“大而不强”的本质愈发显著。尤其是国内光通信产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乏力,使其只能跟随他人的步伐,而无法实现真正创新。

  2012年,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的实施将我国光通信产业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三大运营商全年都在加快推进FTTH的相关建设,工信部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我国新增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超过3900万户,提前超额完成全年3500万户的目标任务,全年光纤到户覆盖家庭累计已达8400万户。在此之下,光纤光缆产业再度迎来供不应求的利好局面,ODN产业规模迅速扩大,GPON/EPON集采规模扩大化并重点指向FTTH应用,100G技术通过验证并逐步进入商用…国内的光通信产业、市场规模都获得突破,同时引领全球光网络市场的发展。未来几年,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推出及落实,国内光通信产业的发展前景依然被业界广泛看好。

  市场规模的扩大化在提振产业信心的同时,也让整个中国光通信产业“大而不强”的本质愈发显著。尤其是国内光通信产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乏力,使其只能跟随他人的步伐,而无法实现真正创新。

  大而不强的尴尬

  CRU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以来西欧、美国、巴西和俄罗斯等主要光纤市场增长疲软,而中国市场继续强劲增长,从2011年占全球份额的46%增长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49%,同时该趋势很可能延续至2013年初,预计2013年中国光纤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时在CRU的市场份额统计中,烽火、亨通、中天等厂商都已经进入全球线缆市场份额前十之列,国际市场越来越重视中国线缆市场的拓展。

  与此同时,OVUM的相关报告也指出,中国的FTTx市场正以42%的年增长率快速扩张,远超亚洲其他地区和欧洲地区,已成为全球FTTx市场的主导,预计2016年,中国将占全球FTTx市场50%的份额。日韩等国的FTTx建设正在放缓,中国市场则处于高速发展期,将很快实现超越。

  各项数据都表明,国内的光通信产业正在迅速壮大,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化,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光通信产业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行业,国内企业的技术实力也是衡量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虽然国内的线缆企业在市场份额上占据领先优势,但是其市场主要集中于国内市场,海外拓展非常有限,相比康宁、藤仓等国际线缆行业巨头,其差距仍然非常明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线缆产业依然处于光纤反倾销的政策保护伞下发展,真正具备与海外巨头一较长短实力的厂商仍屈指可数。

  国内光器件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类似的困境。国内的光器件厂商规模非常庞大,在供货能力上也非常显著,然而国内的光器件产业却沦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的光器件厂商均只具备封装等制造工艺,核心芯片等均需要从国外进口,核心技术长期被日韩等厂商所垄断,而绝大部分利润都集中于上游芯片层,国内器件商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在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国内器件商出货量大幅增长,然而实际则是为他人做嫁衣。

  跟随导致差距长期存在

  诚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光通信产业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单就光纤光缆产业来看,国内光纤预制棒逐渐实现量产。一位不愿具名的线缆厂商高层指出,从光纤光缆的产能来看,全球的光棒制造基地在向国内转移,尤其是在日本大地震之后,这个趋势日益明显,国内厂商的光棒缺口在迅速提升,目前国内厂商光棒的自给率在60%左右,预计还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填补该缺口。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线缆部主任刘红峰告诉记者,从光纤光缆层面的技术创新来看,国内的几家大型线缆制造商,如烽火、长飞等,其光纤预制棒已可支持特种光纤的设计,仅稳定性与国外厂商有一定差距。光纤层面,国外厂商技术沉淀显而易见,康宁等国外厂商明显占优;在光缆的质量上,国内厂商则略胜一筹,国内企业都是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成长起来的,即使利用一般的原材料也能造出符合国际标准、国内标准的合格光缆产品。上述线缆厂商高层也指出,目前在加工工艺、加工设备以及原材料提纯层面,国内线缆企业与国际厂商已保持水平相当,另外在大棒制造、成品率、精确度等方面都已具备较强实力。

  在国内厂商的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国外厂商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呢?

  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委员会主任毛谦认为,国内光通信企业近年来虽有一些技术创新,但以改进、提高为主,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视之为创新。他解释说,光纤光缆的核心在于制棒层面,然而这方面的技术都是国外的专利;部分企业在PLC等光器件层面实现了一些突破,然而海外厂商很早就攻克;国内在100G光模块方面、相干接收技术等领域也在做研发,但是原创性东西却不多。整体而言,国内的光通信产业发展跟进居多,原创性技术创新太少。

  前述线缆厂商高层对此也深有感慨,在光棒的设计上,国内厂商缺少标准话语权,在标准层面,国内厂商参与较少,包括G.652、G.657以及一些新的子类光纤的设计等,ITU-T一直在讨论相关的标准,国外厂商在这些标准机构中的参与很深入,在他们确定了标准之后,国内厂商只能选择跟随。

  国内企业面临创新乏力

  从整个光通信产业的发展来看,市场规模扩大化的背景下,主流设备商的盈利危机也开始显现。尤其是2012年,通信厂商自上而下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利润下滑,市场低价竞争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国内企业如何实现良性发展难以言明。

  我国光缆的质量问题一直被业界所诟病。刘红峰举例说,当年国内八纵八横建设时部署的光缆拆下来依然是新的,但是近些年部署的光缆5年基本就损坏了,光缆质量确实在不断下降。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近些年来,光缆的价格不断下降,现在1芯公里的光缆价格只有100元(人民币,下同)左右,与十几年前的光缆价格相比相差几十倍,同时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光缆产业已进入微利时代,降低质量、缩减成本也成为很多线缆厂商的选择。在这一背景下,真正能够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的厂商已为数不多。

  不仅如此,一些技术领域的投入成本过高,也让很多企业望而生畏。今年杭州天野突破了PLC晶圆的生产工艺,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杭州天野董事长陆坦言,对于PLC晶圆的加工技术而言,全世界都是公开的,其关键在于工艺,而这部分工艺的研发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投入成本过高(近1亿元),这对于国内大多数光通信厂商而言都是不敢考虑的。此前国内某家大型光通信企业高层对记者坦言,这个投入成本过高,投资回报率却存在不确定性,企业层面很难下决心投入研发。

  随着华为、中兴等国内企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内光通信企业也纷纷实施走出去战略。

  近些年来,国内主流的线缆厂商都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拓展,虽然整体基数有限,但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国内厂商如何适应新的游戏规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进入海外市场以后,将会面临专利上的诸多纠纷,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国内厂商的专利意识比较薄弱,同时国内市场在专利保护上相对单薄,而进入海外则将面临挑战,一方面是识别已有的产品专利,或者选择绕开,或者购买其专利;另一方面则是对于自主知识产权该如何保护。这两点对于国内厂商而言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这也是走出去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政府扶持与企业投入需兼备

  就研发投入而言,中小型企业的资金较为短缺,真正能够投入到技术研发上的资金确实非常有限,然而毛谦也指出,目前华为、中兴、烽火、亨通等规模较大光通信企业的研发投入还是有所保障的,他们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其营收的10%左右,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另外这些领头企业也做了很多研发创新,在诸多领域实现突破,甚至打破世界纪录。

  工信部等政府部门也在加快推动我国相关领先技术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加大中国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话语权。近期,由我国自主提出的分组传送技术(PTN)标准G.8113.1正式获得通过,与此同时,PTN的现网部署规模已经非常大,这对于国内光通信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政府机构以及企业自身的投入对于我国光通信产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毛谦也明确指出,我国光通信产业的实力依然很小,国家应该对光通信产业加大重视力度,目前国内光通信产业的应用水平与国际持平,但是在前沿性研究方面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芯片层面的差距,如高速数模转换芯片等,国内鲜有涉及。我们不仅要对系统设备方面加大投入,对于芯片、测试仪表等方面都需要加强投入,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

  “目前传输网提速后对于光纤的要求提升,要求降低光纤每公里的衰减,一些海外厂商虽然对其光纤作了改进,减少了部分损耗,但是这并不能视为创新,对于光纤而言,原材料上的突破才是真正的突破,采用新的材料实现光纤损耗的实质性改变,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PTN:中国标准引领全球

  PTN国际标准的推出是由内到外逐步实现的,先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制定完善的企业标准,然后通过系统化测试和普及应用推动技术成熟,形成绝对的优势,进而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最终通过产业和企业影响力推进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订。这恰恰是全球通信行业中传统优势设备商和运营商最常用的技术主导模式。

  PTN国际标准的推出是由内到外逐步实现的,先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制定完善的企业标准,然后通过系统化测试和普及应用推动技术成熟,形成绝对的优势,进而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最终通过产业和企业影响力推进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订。这恰恰是全球通信行业中传统优势设备商和运营商最常用的技术主导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3年云计算五大趋势预测
下一篇阿里云万网正式合并 看好云计算市..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