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未来三网融合可行的路线图
2012-11-15 09:00:28 来源:北极星电力软件网 作者:【
关键词:三网融合
 
未来三网融合的可行之路,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发展观前加上科学二字。这意味着四件事:抓住第一生产力;抓住产业高端;抓住市场上的大企业;抓住信息平台杠杆。

  未来三网融合的可行之路,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发展观前加上科学二字。这意味着四件事:抓住第一生产力;抓住产业高端;抓住市场上的大企业;抓住信息平台杠杆。每件事开辟一个增量空间,加起来,山重水复就变四通八达了。

  三网融合自上而下实现,证明是一条困难的路;而自下而上实现,可能是一条容易的路。

  有一个笑话说:中华鲟被挡在了三峡大坝,无法到下游产卵。情况报告给科学院,正当科学家大为紧张,拉开架式立项研究时,得到报告说,中华鲟已经在大坝顺利产完卵,游回上游去了。

  三网融合就好象这中华鲟“难题”,上面搅尽脑汁苦无良策,其实下边已将近解决了。

  一、现有三网融合路线图质疑:
  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三网融合在世界上,是一个由技术融合导致业务融合,进而实现产业融合的自然而然的过程;但在中国,由于电信与广电体制分割造成的障碍,使它成为一个特殊难题。

  解决同样这个难题,选择不同路径,难易程度不同。难的路是自上而下解决问题的路径:先由政府主持权力融合,再推进产业融合,最后才是落地的业务融合与技术融合;易的路是自下而上解决问题的路径,先从消费者和市场需求出发,推动技术融合与业务融合,再适时推进产业融合,把最难的权力融合摆到最后。

  从1998年3月原信息产业部成立起,中国三网融合实际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当时国务院计划将原广播电影电视部的广播电视传送网(包括无线和有线电视网)的统筹规划与行业管理、组织制订广播电视传送网络的技术体制与标准的职能,交给信息产业部。但后来等广电总局成立后,这一职能并没有划归到信息产业部。这件事显示,既使有很大权力,解决三网融合的难度仍相当大。

  经过中间的曲折反复,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到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与城市名单。

  然而同1998年那一次比较就会发现,尽管三网融合的切入点,从机构合并,变成了双向进入。但只是打破体制分割的权力调整着力点,从部委,变成了地方。自上而下解决问题这一点,并没有变化。待啃的硬骨头仍然还在。一是上位法仍然缺位,《电信条例》和《广播电视条例》已不能适应三网融合需要,三网融合的法规有待健全;二是管制机构有待到位。例如IPTV同时受工信部和广电总局规制,没有一个三网融合的统一管制机构;三是体制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电信广电体制分割问题、广电行业的发展体制问题、国有与民营体制关系问题等。如果权力连自身的问题都搞不定,下面的问题,如技术规范融合问题、资本与业务融合问题,就更搞不定了。

  但事实上,三网融合并不是只有自上而下一条路可走。自下而上,是人们实际上已经自发在走的路。

  人们也许认为,三网融合既然涉及广电的内容,不自上而下,就不可能解决问题。诚然,三网融合涉及内容管理,具有中国特色,确实仅从消费与市场出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是,三网融合真正的问题并不在这里。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实质区别在于,自上而下,是先分蛋糕,再做大蛋糕,是存量调整思路;而自下而上,是先做大蛋糕,再分蛋糕,是增量调整的思路。三网融合搞了十多年,难以奏效,不是问题本身难。而是选择存量调整这一路径,颠倒了30年来中国人成功地做事情的顺序,自己给自己出了难题。

  内容管理,根本不是三网融合问题,也根本不需要三网融合来解决。它是三网融合之外的问题,用专门办法(专门机构、专门机制等)就可以解决。它之所以“被”三网融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分蛋糕涉及利益,被广电拉来当作问题。如果换个思路,先做大蛋糕,让包括广电在内的各方满意,这种问题就不会成为问题,至少不会成为阻碍三网融合的问题。

  三网融合的问题是什么呢?情况正如曾剑秋说的:“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明白三网融合要做什么,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现在好像还不是特别清楚。”我赞同他说的,最大的问题是“从信息大国向信息强国转变”,“提升国家的竞争能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国力提高这件事的落脚点。所谓做大蛋糕,增量调整,就是要扭住这个不放。一句话,要解决发展问题。

  要解决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讲发展的道理,这就是发展观。三网融合难是表面现象,根子是发展观需要优化。发展观有问题,容易的事情就会变难。而要把难的事做容易,就要抓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权力只是手段,不是根本动力。

  第一个不能看漏的驱动力,在第一生产力上。发展观离开了第一生产力,就跟科学不沾边了。具体到三网融合,就是要尊重信息技术的规律,如IP的规律。2009年8月我们在IPTV问题上,难说发展观是不是科学的。历史教训值得吸取,电信业曾长期抵触IP,结果只是变主动跟着走成为被动拖着走。要想把容易的事情做难,最佳办法就是跟第一生产力拗着劲来。在VOIP上,在基于IP的IMS上,在微信视频上,我们仍将面临这方面考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我认为三网融合在技术上,较多考虑电信技术、广电技术,而相对忽视电子技术(ICT中偏到CT一边,弱化了IT),导致信息加工能力弱,这是难以跟上国际潮流做大蛋糕的生产力根源,这个问题现在和将来都是主要问题。与发达国家一比较,这一点显得特别刺眼。我们在代表先进生产力上,不应未上阵先失分。

  第二个不能看漏的驱动力,在产业主战场上。内容管理之所以“被问题”,与我们的另一战略考量正好对上了点。这就是把三网融合的产业定位,预设成了产品业。内容问题错位成了产业全局问题。这就不对头了。历史经验和教训都表明,产业从大到强的过程,必定是从产品业向服务业升级的附加值提高过程。以往中国搞软件产品业时,印度将产业战略定位在软件服务业,付出同样劳动,我们费力做大后一抬头,发现印度产业轻易地做强了。柯达教训从反面提醒我们,硬把未来服务型业务纳入传统产品业来规划,到头害的是自己。用这个观点再一看,未来三网融合的产业重心,明显应在服务业,而不在初期的产品业。内容哪里还是三网融合的产业重心呢?如果以服务业(服务平台和增值服务)的观点与信息强国的产业定位匹配,内容该由谁管,该谁发内容产品的财,就根本不是主要问题。广电愿意拿去,就让他全拿去好了。中国三网融合长期纠缠于这个次要战场,实际上耽误了在高增值、高附加值的主战场上做大蛋糕的机会。相反,如果象印度人当年那样,立意高远,从做大产品业,移向做强服务业,将视频发展的产业重心,放在服务上,就会起到用增量化解存量矛盾的作用(比如视频电子商务、视频SNS,天高海阔,为什么要集中在跟宣传有关又不产生市值的地方呢)。在这个意义上看,互联网电视也近于伪命题。因为一说电视,首先想到的是设备(电视机)和产品(电视节目),这些都是产业低端。真正的产业高端在视频,而非电视。因为它意味着IP、意味着移动,意味着视频服务。这些才是三网融合产业发展的上游方向。

  第三个不能看漏的驱动力,在主力军上。三网融合特别全面,但把主力军算漏了。谁是主力军?互联网民营企业呀!以2009年为例,广电广告718亿,电信净利润超过1400亿,但光腾讯、百度两个企业,市值就达6000亿(1000亿美元)左右。三网融合把部门、地方官员、半官员型的国企领导作为主力,只想着盘活他们手里的牌,而没有抓住互联网企业这个产业最大增值来源,这就无法最有效地做大蛋糕。如果农村改革把农民算漏,谁来给你增产?不增产,不是矛盾越来越多,事情越来越难吗。双向进入固然好,是一个大进步,但算算大帐就会知道,在双向进入的电信、广电之外,互联网才是未来市值的大头。世界最大25个互联网公司中,6个中国企业全是民营企业,搞三网把互联网(企业)忘记了,还搞什么三网呢?三网融合光急电信广电之所急,想电信广电之所想,作为主力军的互联网反而成了配角。十年后再看,不觉奇怪吗?

  第四个不能看漏的驱动力,在信息平台上。我认为,信息平台是三网融合能不能达到信息强国目的的关键,也是当前主流思路中的盲区。没有信息平台,就象没有资本一样,就只能交换价值而不能增加剩余价值。现在关于三网融合的各种盘算,较多的是交易型的思路,而不是加工业的思路。没有强大的信息平台,三网融合就会沦为视频简单再生产,甚至倒腾视频小买卖,而不可能产生强国效果。这方面不多说,谷虹有本《信息平台论——三网融合背景下信息平台的构建、运营、竞争与规制研究》,说得比较透彻,推荐给大家看。

  二、自下而上实现三网融合的新路径:
  以视频即时通信为例

  上边这些说法是不是在空谈呢?我们让实践来说话。首先应该清楚一点。中国的三网融合有两个,一个在正式文本中,一个在现实实践中。如果说前者是明修栈道的话,后者可称之为暗渡陈仓。

  事实上,在经历了三网融合多年推而不动之后,ICT这个产业的人,已经在心照不宣地干了起来。中国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国家,如果实践中真正隐含着三网融合可行的路线图,把它总结出来,对于克服多年难题,也许是有助益的。

  我注意到,早在2007年,著名的吕廷杰教授就引进了德国Bernd Eylert关于基于FMC(固网与移动聚合)的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的理论,翻译了《移动多媒体商务——3G时代的致胜之道》。IMS是指基于IP的多媒体子系统(包括VoIP)。其最大特点是在固定和移动网络间实现三网业务融合。VoIP能够传输基于IP协议的人与人之间的实时多媒体通信。其中多媒体就是指视频电话、音频、图像和文本。实时就是即时通信。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2011年,IMS开始成为电信人准备自下而上推进三网融合的一个核心策略。2011年3月,续合元代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在一个“秘密”报告中,把“基于IMS”的多媒体网,作为NGN(下一代网)体系架构的核心。同与往非IMS的IPTV不同,基于IMS的IPTV进入了电信人的视野。

  如果说电信人还在纸上谈兵的话,互联网人在这场暗渡陈仓的比赛中,已经得分了。目前国内VoIP产品有阿里通、歪歪语音、QQ /手机QQ,以PC端为主要客户端。跑得最快的是腾讯。2012年7月9日,腾讯发布了微信for iPhone 4.2版本,新版本支持语音通话功能,用户可在iPhone上利用微信,与好友进行一对一视频沟通。实际使用,可以象《丢手绢》儿歌那样简单地在周遭找朋友。这使新概念的三网融合,第一次从空想变成市场支持的现实。

  腾讯的微信视频符合我们所说通过增量调整做大蛋糕实现三网融合的全部要素,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推出的业务。我们可以总结实践,从中挖掘未来三网融合可行路线图的具体线索。

  首先,代表了下一代技术的方向,体现技术增量带动三网融合突破的特征。三网融合监管与技术发展有内在关联,我国对VoIP业务的监管,在"电脑-电脑”(PC to PC)语音/视频服务上是放开的,象腾讯QQ、MSN等属于此类;而微信目前出现的电话对电话(Phone to Phone),不同于以往的电话对电话在于,这里的电话是智能手机(iPhone to iPhone)。对监管来说,智能业务是一项源自IT的新业务,是一个新的增量。三网融合在原有的Phone to Phone内涉及既得利益较密集,而智能手机中的智能,可以视为一种基于IP并且基于IT的数据增值业务。对这种由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业务,在三网融合中是应该积极鼓励发展的。

  其次,推动增值服务产业发展。微信视频的业务类型,我认为是具有社交功能的聊天服务,是SNS的一部分。它不属于内容产品,不归广电管(如果形成一定数量阈值以上的多点传播,可以本着传播节点与责任成正比的原则进行内容管理);也不是电信基础业务,不归电信管;而是创新型的IT业务,顶多算电信数据增值业务。这种业务与广电内容产品和媒体广告并无矛盾,不是分蛋糕型的业务;同时,它带来的数据流量,收入归电信运营商,其中如有涉及基础业务的部分可以同运营商谈判分成,因此与之应是合作关系。它的真正价值来源,在于数据增值(如果说数据流量是贸易,数据增值则是加工)。这种数据加工的价值增量,来自对数据流量形成的信息(如LBS信息、聊天信息等)的聚合处理。这种定位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这同IPTV去争同一个碗里的同一两饭带来冲突的情况,形成对照。

  第三,推动大企业三网融合新的业务增长点。视频即时通信虽然具有三网融合的特性,但并非电信、广电双向进入的主要资源。电信、广电当然也可以从事这样的业务。同是推动视频即时通信,电信运营商可能有IMS技术,广电企业可能有手机电视资源,但腾讯拥有的1亿相关用户及丰富的市场经验,在做强做优上更有成算。与电信、广电企业的常规发展不同,一旦政策鼓励、支持甚至促进互联网大企业在这种业务新增长点上发展,它们将会以改变互联网世界前25强里面美国与中国之比的方式,大大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推动世界级信息平台的壮大。欧洲互联网很发达,但产业竞争力却不强,症结就在于他们缺乏象谷歌、阿里巴巴这种世界级的信息平台,只是在充当互联网的消费者和跑龙套的。美国和中国当然应该欢迎欧洲这种“助人为乐”(约等于冒傻气)的定位,但自己是绝不想这么没出息的(欧洲在25强中被清零,已失去了产业未来10年)。双向进入表面上使电信和广电获得了以往没有的资源,但站在三网融合的世界格局中再看,似大实小,因为所得无非是欧洲运营商那点东西,靠这些不足以同美国争雄。相反,微信视频看起来只是应用,却似小实大。未来三网融合的可行之路,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发展观前加上科学二字。这意味着四件事:抓住第一生产力;抓住产业高端;抓住市场上的大企业;抓住信息平台杠杆。每件事开辟一个增量空间,加起来,山重水复就变四通八达了。

  三、三网融合可行的路线图
  当前路线(自上而下)

  先由政府主持权力融合,再推进产业融合,最后才是落地的业务融合与技术融合。

  可行路线(自下而上)

  先从消费者和市场需求出发,推动技术融合与业务融合,再适时推进产业融合,把最难的权力融合摆到最后。

  1998年3月

  当时国务院计划将原广播电影电视部的广播电视传送网(包括无线和有线电视网)的统筹规划与行业管理、组织制订广播电视传送网络的技术体制与标准的职能,交给原信息产业部。广电总局成立后,这一职能并没有划归到原信息产业部。这件事显示,既使有很大权力,解决三网融合的难度仍相当大。

  2010年1月13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并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

  2010年7月1日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与城市名单。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厦门、青岛、武汉、长株潭城市群、深圳、绵阳共12个城市和地区入围。

  现在

  尽管三网融合的切入点,从机构合并,变成了双向进入。但只是打破体制分割的权力调整着力点,从部委,变成了地方。自上而下解决问题这一点,并没有变化。待啃的硬骨头仍然还在。

  关键点

  三网融合难是表面现象,根子是发展观需要优化。发展观有问题,容易的事情就会变难。而要把难的事做容易,就要抓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权力只是手段,不是根本动力。

  四、三网融合的四大驱动力
  1、第一生产力

  发展观离开了第一生产力,就跟科学不沾边了。具体到三网融合,就是要尊重信息技术的规律,如IP的规律。

  2、产业主战场

  内容管理之所以“被问题”,与另一战略考量正好对上了点。这就是把三网融合的产业定位,预设成了产品业。内容问题错位成了产业全局问题。历史经验和教训都表明,产业从大到强的过程,必定是从产品业向服务业升级的附加值提高过程。

  3、主力军

  三网融合特别全面,但把主力军算漏了。谁是主力军?互联网民营企业。在双向进入的电信、广电之外,互联网才是未来市值的大头。三网融合光急电信广电之所急,想电信广电之所想,作为主力军的互联网反而成了配角。

  4、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是三网融合能不能达到信息强国目的的关键,也是当前主流思路中的盲区。没有信息平台,就象没有资本一样,就只能交换价值而不能增加剩余价值。现在关于三网融合的各种盘算,较多的是交易型的思路,而不是加工业的思路。没有强大的信息平台,三网融合就会沦为视频简单再生产,甚至倒腾视频小买卖,而不可能产生强国效果。

  五、总结
  未来三网融合的可行之路,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发展观前加上科学二字。这意味着四件事:抓住第一生产力;抓住产业高端;抓住市场上的大企业;抓住信息平台杠杆。每件事开辟一个增量空间,加起来,山重水复就变四通八达了。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诺西CEO苏立:中国设备商突破美国..
下一篇岳国峰:移动互联网在未来会高速..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