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中移动杨景:构建安全的车联网解决方案
2012-08-23 13:59:50 来源:IT专家网 作者:【
关键词:中移动 杨景 安全 车联网 云计算 数据处理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景从车联网在寻找以安全为主的价值上,探讨了车联网怎么样影响三网融合市场。他表示,中国移动也在开始做车联网的解决方案,通过保险和公安管理适度提高它的安全性。

  在日前举办的聚焦于云、管、端、“台”的“第六届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景从车联网在寻找以安全为主的价值上,探讨了车联网怎么样影响三网融合市场。他表示,中国移动在开始做车联网的解决方案,通过保险和公安管理适度提高它的安全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是我们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满足以后要有的第二层需求。杨景表示,车联网要产生巨大的效应前提是普及率,车联网的普及我们发现要靠安全去推动,我们可以讲安全,讲便利,讲效率,讲救急,但最重要的是安全。杨景认为,安全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安全像文化消费一样,没有直接的价值产生,我们过去很多时候不愿意谈安全,怎么样联网和导航是有直接价值的,为什么安全不能产生价值呢?是因为没有对安全做深入的研究。

  杨景认为,安全这样高层次的需求不是靠交易能满足的,安全需要共享,如果没有信息的共享,没有资源的共享是不可能实现我们道路交通安全的。

  在云计算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方面,杨景表示,中国移动推出一个WiMo,通过手机可以把电视影射到车载屏、电视屏上,把车内所有的设施进行联网,而且能相互交互,过去汽车产业的软件开发是跟着汽车厂商走的,开发周期是三年,现在Waps技术把苹果他们带来的,你在汽车上开发一个应用,是可以下载,前装后装,任何功能可以装到车内,这是巨大的变化。车厂也做CRM、ERM做了非常大的变化。

  杨景还表示,中国移动也在开始做车联网的解决方案,通过保险和公安管理适度提高它的安全性。而且我们发现联网以后,汽车制造厂商的IT技术和汽车本身的电子技术融为一体。美国奥迪车全是Google,LTE全往往已经开始实施,保险业车联网去年一年发展了300万用户。Verizon收购了最大的车联网服务提供商Hughes Telematics,还有Sprint亿提供独立的端到端保险车联网UBI服务,你是不安全的人驾驶保费很高,你是安全的人驾驶保费就很低,通过这样的手段制止了违法行为提高了交通安全的水平。思科在这方面有研究,如果这样车联网,损失可以降低35%,而且每年可以降低58美元的费用,包括保险、撞车以后自己要付的费用,还有公安管理,摄像头和违章费用,这个费用非常之高,所以车联网带来非常大的效益。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景

  以下为杨景演讲的现场速记:

  杨景: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中午出去看了一下,觉得今天的天非常的蔚蓝,而且不是很热,所以说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有这么多业界的同仁一起来讨论物联网和车联网,我很荣幸,所以我把我们最近研究的心得体会和大家进行一下分享。

  今天和大家讨论一下关于车联网的协同平台,车联网大家认为是个网络,可能是有个车载终端,可能有个TSP,但是我们认为车联网过去发展了很多年,之所以没有发展到大家所期待的规模、水平和商业模式很大的原因是过去是按照传统的IT行业的做法在搞车联网,现在按照移动互联网来开发车联网一样,就像苹果把应用商店、云做成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不是任何人都会在上面跳舞的平台而是像我们这样演讲,有时间安排有主持人、听众的主持人,是大家一起在共同努力开发一个新的商业模式的平台,我们可以把这个平台在车联网上演义。

  过去车联网已经发展了12年了,每年在底特律附近都会开一次相关的会议,今年是开了第十二届了,二十年来的会议都是跟着汽车厂商在走的,汽车还是汽车,我上面增加了一个车载终端,再加了一个通讯模块。只是作为一个增值业务在考虑,这样的汽车厂商主导的车联网发展了十年是怎样的结果呢?汽车行业车联网的渗透率不到10%,而且只有新车有,旧车无法装。TSP没有一家盈利,而且没有用户,当然也跟TSP有直接的关系的,没有用户愿意为它付费,不是它的技术有什么问题,它是没有考虑用了车联网以后如何去改变汽车产业的生产模式,怎么去改变相关产业的生产模式,它只是为我增值,这样是走不通的,是封闭的平台。

  做M2M的人,M2M的平台也非常多,国际上也非常多,M2M很多在车联网很多是给商业运输车队做物流、运输、导航这样的管理,但是这样的管理在目前为止全世界的渗透率也不到20%,汽车车队采用车联网也不到20%,渗透率很低,原因是功能单一成本太高,即使是开车司机都不愿意用。

  第三中国政府关于智能交通来主导的车联网,“两高一危”客车货车超载都是采用车联网的手段进行监督,初度车每辆车都配了流量的采集,它是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但是只是功能性的,只解决了政府的关系的问题,对安全有改善吗,对出租业有增值吗?没有,所以说普及率很低。

  最近两年开车都听到某一个广播电台出一个PAD,过去做MP3的人现在开始做汽车导航了,把设备放在车上加上个通讯模块,这个设备跟前面几种有个很大的不同,跟汽车本身不连接,不过是一个手机,类似于一个手机在上面,如果用用手机的PAD下载一个应用效果是差不多的,这样的应用是卖消费终端,也没有改变汽车的产业链。

  另外是去年全球兴起的保险业主导车辆,这个保险业推了车联网之后,三个月就扩展了一百万的用户,去年年底达到了三百万的用户,如果车联网能够让车变得更加的安全,能够让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更加有效,受益者是保险公司。少出一次事故,保险公司少赔一次钱。这是明显的抓住了利益点。汽车厂卖车联网是卖车的时候价格加了一些钱,以前再也没钱了,保险公司安全提高了是年年见月月见。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发现都属于行业主导型,或者是企业主导型的解决方案。

  大家都讲的是自己的利益,车联网我们可以想象出来,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巨大的影响在这些模式下是不能得到发挥的。所以要考虑一个问题,如果中国移动,中国运营商来推车联网,我们应该从什么上面去入手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要去推什么业务,首先要看需求,要看谁的需求。车最终是被人驾驶的,所以说是人的需求。人有什么需求呢?人首先要吃喝拉撒睡这是生理的需求,那么之后的需求是什么呢?如图,所谓心理学家马斯洛画出来的人的需求的模型,人随着人的层次的升高,就会不断有新的需求,最底层是物质需求,高层是精神需求,这是抽象的说法,精神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就是安全需求,第三层需求是家庭,被朋友、社交,人是需要交往的。第二层安全的需求内容也是非常的丰富的,过去20、30年前也不开车骑自行车也没有人讲安全的问题,包括健康也是安全,财产,以前无产阶级的时候不用讲财产安全,现在要讲财产安全;食品安全,如果在牛奶都见不着的时候里面有一半的三聚氢氨那么也有人去喝,我们的物质的需求就是安全的需求上。如果没有安全需求我们做运营商的做服务的,现在互联网大多数的服务是传媒和电子商务,他们都是做信息传播和无权交易的,这个过程中运营商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一件就是给别人做交换,可以交换信息,可以交易信息。交换和交易里运营商可以做的就是管道。

  我们做传媒的电子商务的人都很多,这两块运营商就是管道,这是过去那么多年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的结果。因为大家关注是物质性的需求,但是如果大家关注的不是物质性的需求,关注安全、社交,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我们这个需求结构就和物质的需求就完全不一样。物质的需求的第一大特点是占有性,这块肉你吃了就没有我的,这杯水我喝了就没有你的了。安全的概念完全不一样,安全是共性的,开车上街必须是所有人都讲安全你才会安全。安全的需求和过去讲的所谓生理性物质性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要想满足安全需求是怎样的市场呢?我们发现了,安全需求的最底层对通信来说是个信息分享。现在为什么说互联网要开放,要信息分享,因为面对的安全需求就是个分享,如果不能分享,这个事情是我的,我上街想咱们开车都行,这样是不行的,一定是大家都共通的信息的分享。

  第二是多方的契约制度,契约制度是大家都遵守共同的规则,这是大家联合起来做一件事需要满足的。

  第三是协同,所有的人都在里面做事情,这个事情有个共同的需求,大家都在追求安全,所以说不管怎么开你的车,只要你是追求安全的就会在一个目标把大家统一起来。这个时候形成了新的市场,新的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中有很多重要的因素和过去的物权的交易完成不一样,和信息传播完全不一样。过去是供应链的关系,新型的形态是新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中有个很大的变化,安全作为一个大家都能够受益的服务的话,它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的产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有人专门做汽车,卖汽车,金融保险业卖保险,搞智能交通的人卖公交一卡通,每个人是单独和消费者打交道的,而做移动互联网的人也在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手机,可以去上网、查信息,这是我们给消费者提供的信息,我们也为政企提供服务,提供网关、宽带,金融保险公司也可以搞IT。原来是这样分开的如图。大家分别面对消费者,如果把目标变成安全效率和便利的时候,这三家分别对应的消费者,移动互联网也对应着消费者这样就有问题了。未来是起个中介的角色,是把汽车制造、金融保险通过移动互联网再和用户发生关系,这个时候是形成多方的契约的关系,这个时候所有的参与方,包括汽车制造、智能交通、金融保险、移动互联网、消费者以及开的汽车就是协同的关系。

  因此产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有个协同。从这个过程,从过去是所谓提供消费品给消费者,移动运营商的角色要发生变化,汽车制造业要发生什么变化呢?金融保险、智能交通都要发生什么变化呢?这就是产业格局的变革,不仅改变了汽车的形态,不仅改变了驾驶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交通管理,改变了汽车制造,改变了汽车维修也改变了金融和保险的服务。所以说移动互联网车联网上最大的作用,不是给个汽车能够去打电话、发短信可以去呼叫,我们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多边的契约的关系,这个关系比过去优化,有了车联网汽车可以把过去类似于PC机的汽车变成了互联网上的移动终端,这是革命性的变化。

  这个格局之下,技术上到2012年有了很多新的技术,Google生成五年内智能汽车就可以商业化。第二个非常重要的要素,LTE,过去的车联网要想把车联网实现我们希望的刚刚讲的很多产业都受到影响的功能,数据通信量是非常大的,过去的2G、3G网络都不能支持,去年奥迪车有一款车配着Google的互联网的服务在线的导航,每个月的计划,当时1G跑192麦,无法使用。必须跑LTE,它的延时大幅度的减少,它的整个连接可靠性大幅度的提高。LTE是支持车联网非常重要的手段。从去年开始全球的运营商都开始大面积高速的部署LTE,而且成本也迅速的下降。

  中国移动推动LTE也是采用了非常大的步伐,第三是云计算和大幅度的技术处理,技术拿来要为汽车制造、汽车维修、金融保险各个行业都要采用数据的时候,数据的分析量是非常大的。包括分析驾驶的行为,因此数据量非常大,而且需要新的数据的大规模数据动态的融合,和在线分析的技术。这些技术最近两年随着云技术的发展增长得很快。

  还有车内网的技术,国际上的技术和国内中国移动推的技术,可以把车内所有的技术,包括所有人坐在车里的设备,以及可能通过RFID连接的扩展的设备都可以通过车内网的发展,再有是非常重要的标志。汽车里应用开发周期很长,那么现在因为有了(英文)很多服务直接下载就可以直接去运行,这改变了汽车OEM的产业链,还包括汽车里的控制器,将来都是可以通过迅速开发投放模式,这对过去的产业是革命性的变化,车厂也意识到通过CRM,车厂把车全部的关系管理起来,汽车厂的收入60%来自于售后,他们很重视车辆的售后管理,这个情况下技术上都已经完备了,但是市场上也看到有大量的产业引领者,所以说技术有了,谁在做?中国移动已经在开发,我们叫做全新的MVSN车辆传感网的项目,支持的是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角色,进入过去和汽车相关的产业,形成多边契约,优化它们间的关系。

  第二、今年奥迪北美三款车全部采取LTE联网,全联网的车在街上跑了。保险车联网已经被普遍的使用,而且是推动车联网迅速普及的一把钥匙,一旦推了保险车70%的车都会联网,其他的方式联网只能是少部分车的联网。

  最近还有个消息,美国第四大运营商已经独立提供保险车联网的服务,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保险的车联网的服务,过去运营商提供保险服务,我给你提供支撑平台和连接,现在运营商自己提供保险车联网的服务。

  另外产业格局又发生的变化,联网的汽车和产品、服务变成融为一体,就是因为web的技术,汽车上有上千个传感器将来都会是在互联网下载的应用,我们的应用平台应该怎么去做呢?现在必须要找到商业模式。

  如图,我们如果说去做方契约的话,可以改变公安交通,改变保险公司,改变驾驶人的所有的形态,可以优化驾驶,优化保险三方契约优化的关系,再扩展下去,可以扩展到车厂的端到端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智能交通跨越行业,跨越领域去提供服务,因此整个中间是个协同的平台,协同平台不是中国移动某一家,或者我们自己去做的,我们要和各个行业去贯穿起来,和各个地区贯穿起来,和不同的技术贯穿起来,大家在共同的平台上进行合作,满足对安全、效率和便利的需求。

  今天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们要去认识安全在整个车联网未来发展中的纽带作用,是它可以把我们和各个传统的产业和汽车相关的产业连接起来,它可以让移动互联网、包括IT业、包括开发互联网上应用商店和创新者可以找到全新的天地,我们也正在建设协同开发和协同应用的平台,我们也愿意和业界的同仁共同找到未来的价值的点,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李开复:云计算和物联网成了忽悠..
下一篇我国三网融合试点区域达54个 覆盖..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