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院士专家"冷思考":物联网热潮将面临真功夫考验
2011-09-07 13:31:09 来源:新华报业网 作者:【
关键词:物联网
 
“我对刚才的发言有疑问”、“我不同意你的观点”——2011中国物联网应用与标准大会6日在南京召开,这是记者在分论坛“金川战略”院士研讨会上见到的情景。

   “我对刚才的发言有疑问”、“我不同意你的观点”——2011中国物联网应用与标准大会6日在南京召开,这是记者在分论坛“金川战略”院士研讨会上见到的情景。

    可以插话、可以质疑、可以讨教,没有过多的陈腔滥调,学术当家的院士们对热门的物联网号脉,直指物联网发展的关键症结。

    轰轰烈烈,却连院士都不识标准

    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财务,物联网开始逐步“网”住我们的生活。“可惜,任何信息平台的开发都是竖井式开发,没有形成统一的服务开发平台。”北京邮电大学陈俊亮院士指出,户籍、财税等各系统之间不连通,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只要不在一个系统,紧挨着的两个楼栋也不相干。

    北京邮电大学在陕西襄恒县三荆沟煤矿试验了他们的综合平台。煤矿原来只有井下瓦斯能自动感应,其他水、电、人工等各项数据都靠手抄。现在通过物联网即时监控,明年可做到井下实况直接反馈到领导手机上。

    天津大学的姚建铨院士说,今天有三个会,他选择来南京,因为想弄清楚物联网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物联网概念是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提出来的,国内发展物联网轰轰烈烈,但是到现在,标准化建设还没提上日程,物联网的定义、应用范围五花八门不统一。国际电信联盟会尽快着手标准化建设的事务。”国际电信联盟副秘书长赵厚麟这样说。

    物联“利器”,八九成依赖进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很大一个问题是传感器及技术上,我们的水平跟国外差得很远。高档次的传感器80%—90%依赖进口,我们只在烟雾报警器、摄像传感等低档次传感器上有优势。”姚建铨院士这样说。

    很多人以为,把传感器买来组成一个网络就形成物联网了,但要是传感器质量不过关,那么网络就会晃晃悠悠不过关。我国正在做重大灾害应急物联网,仅山体滑坡一类就需要十几种传感器,涉及声、光、学、磁、力等多个学科。

    哈工大的张乃通教授说,北大荒大得不得了,监测土壤需要多少传感器,如果都靠进口,成本会很高,“我曾在无锡看到正在应用中的国产传感器,一问价格,我直接就告诉他们,这个东西没市场,因为用不起。”

    专家们认为,除非在传感器及传感技术上有突破,不然物联网产业很难形成真正的市场化。

    技术热点频换,人才能否跟上

    城市智能化需要物联网,但前提是城市布局必须合理。张锡祥院士说,过去单位、住处、医院、学校相对集中,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圈不超过10分钟,“而现在各大城市开发区、居住区、医院、商业中心分散,不合理的布局,只能加大物联的成本。城市要多大、怎样布局,该好好反思。”

    张锡祥话锋一转,说到人才。他把我国的人才培养方式分成了三个阶段:解放后到1965年以前、1979年恢复高考到教育综合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后。张锡祥说,实践证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培养的人才的创新能力都比较强,反倒是现在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弱了。他认为中国人花太多时间在学外语上,从而削减了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的学习时间。

    中国正在快速发展,技术热点频现。一旦出现一个热点,全国各地就一拥而上,“技术是需要人才来支撑的,物联网这样复杂的多学科产业链,人才队伍能匹配吗?”张院士的话,引起全场的热议。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数据中心高速增长以适应云需求
下一篇云计算给数据中心带来的机会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