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思科即将发布上一财季的报告。而就在昨天,美国著名财经网站Breakingviews.com的分析师罗伯特·锡兰(Robert Cyran)撰文批评了思科的两大战略,即企业并购和股票回购。他认为,思科的这两大战略没有给其股东带来任何回报。以下为罗伯特·锡兰文章的全文:
思科,这个网络业的巨人,在最近的十年间耗费巨资收购了不少的竞争对手,也回购了自己的大量股票。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承认这种战略行不通的时候了,因为十年前购买了思科股票的投资人并没有从他们的这笔投资中获得任何回报。
本周,思科又有一次机会来公开其乐观的结果了。技术市场正在反弹。而约翰·钱伯斯这位思科的领头羊也将会谈到他认为会在近期产生10亿美元销售收入的26个新产品领域。
钱伯斯先生的这种永恒的冲动并不鲜见,他曾一度宣称过,思科在其长期发展中将会实现年均50%的销售增长。但实际上他们只做到了年均增长7%。
多年来的并购正在让思科变得越来越笨重。思科现在有59个永久性的董事会和委员会。没完没了的会议、管理混乱和责任推诿,这就是思科的现状。
思科十年来的股价走势
思科称,它这么做是想让更多的人参与决策。而且思科还在继续它的收购事业——根据Dealogic的统计,从2002年以来,思科花在收购上的投资已达220亿美元(包括今年花出去的70亿美元)。
思科在不断地收购,并把收购来的公司纳入其销售和生产网络。这些公司要么会强化思科的核心业务,即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销售,要么有助于扩大对思科产品的需求。
收购战略所产生的另外一个正面的副作用是:乐观的投资者会高估思科未来几年的盈利水平。这样,思科便能以被高估的高价股票去收购估值较低的小企业,然后当投资者们以思科股票的更高估值去重新评估这些被低价收购的资产时,这些资产的价值也会随之升高,这至少让投资者们获得了账面上的收益。
但是当我们仔细地去看一下先前的一些收购机器,比如泰科国际和通用电气多年来的股价走势就会发现,这种收购战略当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失效。收购方为了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就需要进行次数更多或者金额更大的收购交易。思科目前的确在做规模更大的并购;它最近收购的Starent网络和Tandberg就都达到了30亿美元左右。
然而,思科很有可能会放弃收购Tandberg,因为对方的部分投资者想要更多的钱。这就要求思科必须要遵守某些金融纪律。假如思科还按照先前的并购机器模式进行收购,那么一方面要进行规模越来越大的收购,一方面还要保证公司的平滑运行,难度就会越来越大。
投资者也会变得更加谨慎,会在评估这架并购机器的股价时降低其估值。这样一来,用股票进行收购就会变得没有吸引力,这个时侯投资者们通常会开始叫嚷停止并购,不再要求进行更多的并购。
思科战略的另一个核心,也就是股票回购,也没有给股东带来任何利益。其实从企业的运营中提取现金给股东发放红利才有可能抬高一只股票的价格。然而不幸的是,就思科的情形而言,实践与理论完全脱节。从2002财年开始以来,思科在回购股票上已经花费了将近600亿美元。大约从其运营资金中抽走了3/4的现金。那么为什么股东们却没有获得什么收益呢?
首先,思科流通股的总数只缩减了13亿股。这一部分是为了冲减并购成本。然而,假如股数并没有缩减太多,而股价又没有上涨,这里面就有问题了。我们不禁要问:这一连串的收购到底给股东带来了什么好处?既然花了那么多的钱回购股票,你的股价总应该涨一涨吧?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思科的股票被严重低估了。还有一种不太吸引人的论断是说,思科为了赢得它所觊觎的公司的控股权,习惯于支付更多的钱。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思科就是在给出让方进行利益输送。
还有一部分责难认为思科大量使用期权作为激励补偿存在着欺骗性。要知道,钱伯斯先生可是硅谷里面反对公司披露这部分成本叫得最响亮的一位。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思科花了那么多的钱收回了自己的股票,股东们又见不着利益,那么管理层是不是从中揩了油水?
在思科历经了十多年时间,承诺要引领股东们寻找成长乐土之后,现在已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关口。放慢并购步伐或许会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说,并购战略历经了十多年并未带来明显收益的话,要说它能变戏法般地立刻产生巨额回报那就是天方夜谭了。
而且,假如思科的架构搞到这么复杂,需要59个董事会和委员会来管理的话,它倒不如考虑将公司分拆成多个更好管理的小公司。最后一点,如果股票回购也未能让股东获益,那么思科就应该考虑选择现金分红的方式给股东回报。既然钱伯斯先生曾经承诺要在他退休之前给股东们至少分一次红,那么现在马上增加一次分红或许就是他体现自身成熟的最好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