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英特尔杨叙:一个巨大的市场不会一夜建成
2012-03-12 12:39:04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
关键词:英特尔 智能手机 转型 微软
 
我在英特尔26年了,我很幸运,在我的职业生涯很早的时候,当时在美国工作,我的老板就告诉我,说在英特尔做事,永远要学会prioti-zation(优先级断定、分清主次),就是一定要知道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次要。

  我在英特尔26年了,我很幸运,在我的职业生涯很早的时候,当时在美国工作,我的老板就告诉我,说在英特尔做事,永远要学会prioti-zation(优先级断定、分清主次),就是一定要知道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次要。

  最近一两年,iPhone、iPad出来之后,电脑的体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现在中国大环境的变化,国策的方向,我们产业走向、技术演变、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等方面都在变化。在产业格局的大变化中,英特尔必须考虑自己的发展和创新空间在哪里。

  英特尔的战略策略在经过了PC产业的普及、PC产业的迅速增长以后,现在更多和未来国策大的方向要挂钩,在更大的领域和计算,通讯产业融合。

  全球策略看中国

  以前英特尔采用以美国市场为主的覆盖全球的策略,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PC时代,中国产业是滞后的,很多技术创新原创是在中国之外。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和PC市场。中国从用户群、用户需求、设备使用能力都超前于世界其他的国家。中国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智能终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中国市场将影响英特尔全球的决策。

  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过去十几年成长到现在,产业发生很大的变化,国家的国策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在向物联网、云计算进行产业结构转型。

  这种情况下,英特尔战略策略的制定方式就会变。比如中国的某个超级本的客户需要双系统(微软的操作系统和Android操作系统)这是全球其他地方并没有的需求,我们就要支持这个产品的研发,未来4G、SCD-MA朝着TD-LTE过渡的时候,我们也会制定相关的策略。这都是一些简单的例子。

  在中国这么重要的市场,不可能只是简单考虑到销售数据价值的增长情况,肯定要考虑产业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包括英特尔的策略,跟未来市场的方向是否一致?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大的国策方向上,信息产业扮演什么角色?IT产业能不能从中获取动力,推动经济的发展?最后到英特尔公司在中国怎么发展?这是我现在考虑比较多的地方。

  这需要对英特尔战略策略有更深刻的了解,然后才能比较好地结合起来。

  留住好的部分

  去年我们推出超级本,英文叫Ultrabook,是为了把传统电脑好的部分保留下来,把趋势性的个性化体验加上去,这是当时开发这个产品的初衷。过去只有智能手机上有的功能,比如说黑屏情况下收邮件、收短信在超级本上也可以实现。待机时间也会延长到10小时,甚至12小时。今年下半年Windows 8发布后,平板电脑上才有的功能,超级本也会有了。

  但我觉得这仍是一个演变的产品,不是一步到位。没有很好的技术支撑,是做不到体验效果的。不管是计算能力、图形显示效果、触摸屏、人机界面的变化,都是用技术来支撑体验。总的来讲,就是围绕体验效果进行技术创新。

 IDC数据称到2020年,300亿设备将连上互联网,要配合这样的计算能力,英特尔需要做很多改变,因为垂直整合的商业模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所有在资源配置中也要做一些调整。英特尔90%的人才是做硬件的,需要更多软件和通讯人才。

  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就是不断地挖掘,用技术创新的亮点和应用吸引他。这是苹果在过去一两年做得比较好的,这很重要。

  要实现这种创新,要和有原创能力的技术公司合作。产业链合作方式就更广泛了,现在英特尔的投资部门,基本上所有的投资全是在新的方面,手机,超级本,新的应用。超极本项目现在有一个3亿美元创新的基金,说是3亿美元,但是如果是很好的技术,4亿美元也愿意。

  我们预计两三年以内,市场上70%的设备都会是超级本。不光是做电脑整机的厂商,我们在深圳的一大批合作伙伴是零部件的制造商,他们就看好超级本的绝佳机会,因为超级本需要更薄的键盘,更长的待机时间,甚至转动轴、配套机械都不一样,很多中国制造企业希望抓住这个机会进入全球市场,而且他们的投入和推进速度非常快。

  过去三十年我们在PC产业证明了自己。英特尔所走的路绝对不是“Me too”(我也是)的路。

  英特尔去年推出了革命性的3-D的晶体管,现在是22纳米,明年年底计划有14纳米了。真正做到像手机这样的设备里,功耗会下降很快。现在的22纳米芯片是英特尔最后一次做通用芯片了。以后英特尔全是做SOC(System on chip)芯片,真正实现从巨型机的芯片,到超级计算机,到移动终端芯片全线贯通的全球唯一一个半导体的制造商。

  明年最新的晶圆工厂D1X将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开幕,届时它将是全球首个14纳米工厂。我自己判断,英特尔14纳米出来以后,我们领先半导体的制造业最起码一代到两代。那个时候的芯片植入像手机这样的设备,所带来的优势就会很明显。

  卷土重来做手机

  目前,PC仍然占英特尔收入的66%,但智能手机过渡越来越快的时候,英特尔对手机业务成长的期望值也很高。手机对英特尔来讲是全新的任务。此前英特尔在2006年曾将公司移动产品线XScale以6亿美元卖给了Marvell Technology Group。

  五年过去了,做手机对英特尔来说仍是一个挑战。英特尔在PC产业这么多年的地位,很多人决定应该顺其自然。但做手机并不只是将收入多样化或将公司带入不断增长的市场,英特尔在移动领域的决策也是再一次的自我证明。2011年,诺基亚放弃和英特尔共同开发手机操作系统MeeGo后,英特尔决定选择一个新的合作伙伴:谷歌。

  我们并非没有意识到,其他厂商已经走在前面了——使用ARM技术而设计的处理器支持90%的智能手机。但我们也看到,到2015年,手机芯片市场将增长40%,达到299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而远没有饱和的市场。

  尽管很多人以前提出疑义,还没有完全被说服,但是和我们合作过的公司,特别是传统的PC产业,包括以前在Server服务器后端合作过的中兴,相信英特尔产品性能上的优势和产品创新的能力,相信英特尔把芯片做到移动互联设备里面只是时间问题。

  智能手机,我觉得关键的就是智能二字,而不是手机。因为大家为什么对手机感兴趣?对iPhone感兴趣?不是因为通讯功能增加多少,大家更多感兴趣的是提供了以前手机无法提供的新的效果和应用。所以,这是有时候做IT产业出身的公司,对计算技术的创新应用会更有潜力。联想是发展非常迅速的国内手机厂商之一,他们做出来的手机跟传统手机是不一样的。他们认可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同时相信英特尔的芯片有这个能力(进入这个领域)。

  中兴推智能手机的力度也非常大,在全球的很多运营商中也有很好的口碑。我们一拍即合。这次合作,中兴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他们工作起来非常独立。英特尔能提供的技术支持是有限的,更多的是他们在做工作,然后回馈给我们,建议我们的芯片怎么发挥优势。

  手机,他们比我们懂得多。

  下一步,我们希望让更多原来在ARM上获益的厂商,也看到英特尔的潜力并且选择和英特尔的合作。像iPhone一样,更多的厂商参与是好事。Android手机,每个厂商集成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英特尔的手机未来可能会识别人脸,提供us-er-based service(基于用户的服务)。一看一张脸,算出来,这个人大概40来岁,男性。(像《碟中碟4》里面一样)。

  这是我们需要去证明的,等我们的产品已经足够领先和有差异化的时候,手机行业里领先的厂商不可能不关注我们,但是我们需要去证明。

  就像欧德宁(英特尔全球CEO)所说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无论如何不会在一夜间建成,所以我们的战略稳步而明确,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客户、越来越多的产品、越来越多的能力。这是一场马拉松,并不是冲刺短跑。”

  个人简历

  杨叙

  现任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全面负责英特尔在中国的运营及战略。

  1990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Flint市的GMI工程管理学院,获机电工程学学士学位。

  1995年担任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OEM销售经理,负责在华开发本地个人电脑OEM业务。其间推动英特尔和中国PC产业密切合作。

  2002年被晋升为英特尔中国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总经理。

  2005年被任命为英特尔公司营销副总裁兼英特尔亚太区总经理,与John Antone 共同承担这一职位。

  2007年,英特尔中国升格为向总部直接汇报的独立大区,成为英特尔公司营销副总裁兼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

  2009年升任英特尔中国区总裁。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惠普计划发布商业云计算服务
下一篇西门子CFO公开指责诺基亚西门子在..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