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产业要取得长远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亟待解决。物联网缺乏在统一框架内融合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物理世界的理论、技术架构和标准体系。首先是技术方面的挑战。国内没有掌握核心芯片和传感器技术,技术落后。80%的芯片还要靠进口。如RFID单信道体制落后,易干扰。另外还有标准挑战市场方面的挑战等。
市场空间是一个决定物联网战略地位的重要根据,也是目前引发物联网热的重要原因。但韦乐平认为,“物联网10年内不可能成为与电信业匹敌的服务市场。”他表示,目前有些关于物联网市场的预测过于夸张。国内常被引用的依据来自美国Forrester:即201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达3万亿美元,发展到2020年将是电信业的30倍,比实际的1000亿美元的市场大30倍。
“但这是太雷人、也是太不靠谱的一个预测。”韦乐平分析表示,从连接数看,2010年全球8140万,中国近1000万,离数百亿的差距恐怕不止是10年。从收益看,这么低的ARPU值(AverageRevenuePer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和这么少的连接数,市场前景并不容乐观。
“即便在这有限的市场中,运营商市场不到1%,离所谓的万亿级市场空间相差十万八千里。”韦乐平坦言。因此,物联网在10年内不可能成为与电信业匹敌的公众服务市场,物联网的发展关键是做到“心中有数,务实推进”。目前世界上各国都是政府驱动物联网产业发展,而非直接的市场驱动。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引擎、信息化、节能环保等战略角度考虑,很多国家对物联网的发展都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但物联网产业链复杂而分散,不存在单一责任主体。”韦乐平说,物联网市场不仅薄利小众,而且专业性强、专业门槛高、集中度低、规模性差。而且标准化也严重滞后,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
据悉,物联网产业因为涉及行业众多,不但国内外标准组织多,各种标准也多。其中,仅RFID就有30个国际组织出了250个标准,而全球光传感器就2万多种。因此,专业性、专有性太强使得物联网的公众性和公用性较弱。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物联网市场空间的迅速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