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物联网标准有五项,无锡参加三项,牵头一项;国家物联网标准有十项,无锡参加九项,牵头三项。无锡在推进"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在物联网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即在物联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的标准制定上进展迅速,使我国成为国际标准化的主导力量之一。”见到记者,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劼兴奋地说。
据了解,我国积极参与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去年8月底,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ISO/IEC JTC1国际传感网标准工作组(WG7)会议上,正式确定由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担任我国主导提出的第一项传感网国际标准《智能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支撑服务和接口》的主编,并通过了由我国提交的第一版标准草案。意味着我国开始参与物联网国际标准的制定,并掌握了相应的话语权。目前国际标准化传感网标准化组织共立项3个标准化项目组,其中系统架构分为7部分,我国专家占2个主席位和5个联合主席位;在协同处理架构部分,刘海涛担任主编辑;而智能电网应用则由我国专家担任联合主编辑。中国在总体架构和核心技术层面已开始主导传感网国际标准的制定。
此前,由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提出的多项传感网通信技术标准提案在IEEE 802.15.4e、IEEE 802.15.4g中均已被采纳,成为IEEE 802.15.4系列标准的组成部分。该院还于去年5月承办了美国IEEE 802在我国大陆的首次标准全会,标志着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在国内,针对物联网关键技术标准,我国在2009年成立了传感网标准工作组,目前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已立项14个项目组,标准化工作组单位已扩大到100家。近期,我国成立了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制定物联网的体系标准,逐步形成基础标准和应用标准相结合的标准体系。
“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标准。物联网研究和建设,我国起步早,在这一波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我国与国际同步,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并做到部分领先,这将改变我国在前两次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落后的局面。”已是国家传感网标准工作组和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化工作组双组长的刘海涛强调说。在这位已在物联网领域摸爬滚打超过10年的科学家眼里,标准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国家主权的一种体现。基于这样的认识,由刘海涛领军的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在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已立项2项行业标准,4项国家标准;并正在推动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WG7的成立,在3个项目组中占据1个主编辑席位和2个联合主编辑席位。
在物联网标准制定进展迅速的同时,无锡市还着力通过物联网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来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制高点。该市在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进程中,不断攻克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通过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池,以提升物联网产业发展自主可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据徐劼介绍,无锡市开发新型传感器及传感器节点研发技术,实现传感节点中的感知单元、处理单元、传输单元和电源单元的高度集成;研究不同应用场景下传感节点的通信技术与组网技术,重点研发通信芯片技术、大规模自治组网和可靠信息交互技术、网络管理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实现传感节点之间有效、可靠、安全的信息交互与协同处理。此外,该市有望突破软件系统级抽象技术、核心框架及中间件构造、应用服务级抽象与标准化的上层接口设计技术、应用描述及服务数据结构规范化等关键技术;并大力研发适用于物联网的可编程技术、测试技术和环境建模技术等共性技术……
然而也是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物联网的产业链条很长,涉及的行业包括传感器产业、芯片业、设备制造业、网络运营业等。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物联网产业还处于起步造势阶段,而从国际范围内物联网知识产权的进展(基础和核心专利技术所占比重较小)来看,也反映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专家提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大隐患是缺乏核心技术,尤其在传感器、芯片、关键设备制造、智能通信与控制、海量数据处理等核心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目前物联网技术标准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均处于初创阶段,尚未形成一整套技术体系。国际各标准组织之间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也缺乏协作和跨国合作。多位业内人士提到,物联网发展不能一味求快,标准问题必须解决,没有标准就是内战。
“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已到产业化、标准化的关键时期,实施以感知为核心的物联网标准化战略迫在眉睫。要依托现有的国际标准化优势,实施以感知为核心的物联网标准化战略,加快推动形成"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产业结构,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我国在国际物联网产业链体系中,不仅占领世界传感网产业制高点,而且站稳这一制高点。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并且科学地制定技术标准,是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刘海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