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时代已经到来,未来农村移动互联网也将逐步走进“深水区”,电信业应该继续增强责任感,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取得政府和产业链合作伙伴的支持,让农村地区成为信息化市场“希望的田野”!
从封闭的农村小产业链,到“蔬菜跟着鼠标走”;从农技推广的“一张嘴、两条腿”,到智能的信息互动网络;从春种秋收、靠天吃饭,到田间管理自动化的“感知农业”,信息通信技术(ICT)正在向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
今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是“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在纪念大会上,不少专家表示,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先行者,电信业圆满完成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的目标,作为一个独立行业,农村工作已经做得足够好。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电信业要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在网络方面扩大覆盖和技术升级之外,更要与政府、农业部门、ICT产业链其他环节携起手来,形成合力,在应用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真正实现“ICT让农村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农业和工业、第三产业运营机制不同,特别是中国农村,与发达国家的演进又有天壤之别。在城镇化的潮流中,中国城乡差别在进一步加大,信息不对称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尽管通过电信运营商的不懈努力,话音通信的鸿沟在缩小,但互联网的鸿沟却在扩大。未来,电信业要想推进ICT在农村的深度应用,就要将技术与农村生产、政务、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采取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
——在网络部署上,寻求低成本移动宽带部署方案,让农民“用得起”。受限于农村计算机普及率和应用水平低下,移动互联网在农村展现出更大的价值。只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农村高于城市3倍。毫无疑问,3G商用对农村移动互联网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低,农民的ICT消费具有高度价格敏感性,因此要大幅降低移动宽带网部署成本。
在电信网全面走向IP化和扁平化的基础上,在今年的纪念大会上,多个厂家提供了成熟的低ARPU解决方案。在农村地区,单个用户的带宽需求与城市类似,但并发数据流要少得多,因此网络应尽可能做到高速率、广覆盖,同时考虑到运维成本,要尽量减少基站和机房的数量。目前,分布式基站、载频关断技术开始大量商用,云计算的理念也被贯穿到移动网建设中。将无线带宽能力集中起来,形成资源池,在广大地域协同使用,就可以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另外,由于供电能力不足,绿色节能也是各厂商的努力方向。
随着风能、太阳能技术的成熟,以及与市电、油机的混合使用,基站能源解决方案变得越来越丰富。此外,农村地区的3G部署场景也是千差万别,设备商也展示了很多细节研发成果:一个太阳能板嵌入式安装方案,就能有效防止被盗;一款农村智能交易终端,就能让农民在村里杂货店里进行交费、办业务。在运营商的引导下,农村通信技术研发工作正在不断向前推进中。
——在信息应用上,寻求准确切入点,让农民“用得上”。农村的信息消费的目的性远比城市人明确。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淡薄,政府着急、企业着急、专家着急,但是农民往往并不着急,因为很多所谓的信息化成果与农民个性化需求脱节,并未让他们真正受益。相反,一些带有“过度消费ICT”色彩的应用,更是让农民产生抵触。应该说,在电信业的大力投入下,农村信息通信设施趋于完善,可能仅仅差“最后一公里”,但是应用上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从理论上看,全世界的ICT接入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体系,进入相对平稳的知识积累阶段,ICT应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的知识体系。我国现在农村信息化应用的形象工程、示范工程、样板工程很多,大规模普及的却很少。
ICT要真正能够在田间地头产生效能,先要将行业内的各种技术手段融合,尤其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更重要的是与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好处。例如,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程度在扩大,69%的受访者表示接触过不安全食品。
如果能够将物联网、云计算、3G结合起来,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绿色产品进行标示,利用3G无线宽带网络实现信息传送,后台再用云计算技术配置溯源数据中心,就可以形成相对完善的食品溯源系统,提高农村绿色产品的价值。
——在发展模式上,政府企业要多分担农村信息化成本,让农民“用得长”。专家在会上介绍说,世界各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出发点不同,但是政府主导、大力支持却是共性。美国信息资源的积累和低成本共享,是美国农业政策补贴的一部分;日本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设资金来自政府预算,信息资源则由各级科研机构无偿提供。虽然说单纯依靠政府投入不是长效机制,但完全依靠市场行为、从农民兜里掏钱支撑信息化建设更不现实。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需求引导的过程,更是一个价格缓释的过程。相关费用要尽可能分摊到其他环节。因此,有关专家呼吁,国家对电信运营商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农村信息通信应该采取激励和补偿机制,并在实施中避免多头管理、多方干预的情况,提高运营商拓展农村信息化市场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