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难题,做大做强中国工业,再创“新三十年”辉煌,“十二五”开局之年成为关键,备受关注。ENI经济和信息化传媒专程采访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王建翔副司长时,他明确指出:中小企业占据我国GDP占半壁江山、贡献百分之六十就业人口,没有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就难以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他说:本届“两会”重视民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民生之根本。
“十二五”中小企业工作政策法规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双轨并行。在采访过程中王建翔副司长明确表示:年内将陆续出台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政府采购法执行办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指导意见等。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通信领域、国防领域。并且,采取“减税让利”政策扶持新划定“微型企业”的发展。
江彦:您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十二五”的发展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王建翔: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 “十二五”发展目标实施很关键的一年,更是打基础、开好局的一年。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2008、2009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一揽子的政策、法规和措施,都有效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2010年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在17%左右,利税增长50%以上,企业数量增长百分之十几,进出口增长30%以上,亏损面缩小。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也做出了贡献,对整个国家经济的恢复、更大范围是对整个世界经济企稳回升都做出了贡献。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十二五”、未来新三十年,怎样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中小企业也有施展作用的舞台。因此,我们看到中小企业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
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差,生产压力逐渐增大,负担比较重;第二个,我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体系发展比较迟缓,不尽人意;第三,中央决定“十二五”以至于未来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中小企业本身的困难又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应当说国家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力度越大,形势更迫切,中小企业的压力也越大。原材料价格增长过快、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持续增长、国际贸易争端频繁等,是中小企业面对的比较突出的新问题。同时,融资难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更是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新问题。
江彦:“十二五”期间,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有怎样的工作思路,国家将出台哪些新政策法规?
王建翔:“十二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积极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营造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在公平市场准入、营造良好的公平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
工信部“十二五”的思路与党中央五中全会制定的路线一致,只是我们在具体操作上会侧重于中小企业面临的新的问题和困难。
工作侧重点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营造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良好社会环境,即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三是,着力推动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今年上半年将完成和发布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同时,政府采购的办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今年会陆续出台。今年内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通信领域、国防领域这些政策也都会出台。
工信部中小企业司王建翔副司长(左)接受ENI经济和信息化传媒总编江彦(右)专访
江彦:您刚才谈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从财政、税收、资金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怎样的支持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王建翔:从政策法规的制定的思路和工作出发点,现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负担比较重,怎样给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型企业营造好的环境,政策着力点从几方面考虑。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难题,特别是如何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工信部从“十一五”就启动了相关工作。
首先,修定、调整现有中小企业划定标准,今年上半年将出台新的划型标准。
2003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同时出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只涉及到包括生产制造业、运输、建筑业、有色等7个大行业。标准只划分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当时规定2000人以下、固定资产3亿、销售收入4亿为中型企业;300人以下、销售收入3000万、固定资产4000万为小企业。
此次即将公布的划型标准,将根据中小企业发展及趋势,在上述基础上对国民经济中除了政府机关和国际组织、教育等领域以外,覆盖了17个领域,包括金融、证券、保险等20个行业。特别是在原来的中小企业基础上,划分出微型企业:即20人以下的微小企业。目前估算我国微型企业大约占企业整体数量的60%,就业人数也在60%以上。
针对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新标准出台后,针对微型企业制定政策,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比如“减税让利”扶持微型企业发展,解决就业,增加职工收入,稳定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工信部中小企业工作的两个“轮子”:推动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服务环境。
江彦:“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如何引导中小企业进行产业转移,促进我国整个经济平稳、健康、平衡、和谐发展?
王建翔: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是大势所趋。
中小企业生产大量的是一些重复性的、简单的产品,像轻工、纺织等生活用品。同时,多是环境代价大、资源消耗高的产业。所以,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方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十二五”更是关键。同时,我们国家如果没有中小产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就没有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整个经济和工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基础。比如说海尔、一汽、二汽等大型企业,有上千家的配套企业,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都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配套生产。没有中小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工业不可能实现转型升级。所以,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非常重要。
但同时,产品转型,结构调整,需要有人才、有科技投入,产品品牌需要做市场宣传,这些都需要中小企业投入,这又给中小企业造成很大的生存压力。因此,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将加大财政投入。“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同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国家的财政资金支持去年达到123个亿,“十二五”期间会有更大的增长量,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包括节能减排等。
围绕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们更要鼓励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科技型创新领域发展,也包括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包括物流、工业设计、动漫和金融管理服务。目前,在现代信息业,生物工程,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动汽车、新材料等领域,中小企业已占有一席之地,未来将不断做大做强。中小企业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该领域将更具生命力和活力。
产业转移,实际上也是结构调整的一部分。但是,在产业转移中政府是什么角色呢?就是做好引导工作。我们希望中小企业转移到工业园区,采取集聚式发展。像山东滨州、温州纺织、浙江江苏电子家电类产业集群都是很好的先例。我们将引导企业在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按照集群式发展。通过国家的指导,引导地方政府做好规划形成产业集群发展,鼓励中小企业按照科学发展,有规划地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配套和产业链,有利于企业生产、加工、市场开拓、销售,降低企业和产业运营成本。
“十二五”、“十三五”会是产业转移的十年高峰期。工信部要协调各省市,不要一窝蜂从事太阳能、多晶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造成新的产量过剩。所以,很重要的要有好的产业政策引导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
江彦:“十二五”期间工信部将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
王建翔: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设计、开发,以及推广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信息化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旨在加强工业与信息化的融合,“十二五”期间信息化更是被提到了较高位置。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怎样更快地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创新产品设计、加强生产自动控制、自动监测现场生产、库存管理等,都离不开信息化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将大大加快工业化的步伐。
中小企业除了出口生产、基础加工、原材料配套等,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日常生活轻工产品、生活消费品的生产;另外,全国4000多万中小企业,70%以上都是物流、流通等服务型企业。
结合上述中小企业两大特点,工信部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三个主要目标:第一,推动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广泛获取信息;第二,加强中小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加强生产的管理、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率,包括产品设计和创新;第三,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
我国IT/信息化领域的企业更多从属于中小企业或者微型企业范畴,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今年初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通知》,即“新18号文”,对软件、信息企业国家的支持政策非常到位,这不仅促进了软件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将有效推动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两会”,将更多地考虑民生问题,也会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就业、增加百姓收入等民生话题,扩大中小企业数量、提高中小企业素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关键更是民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