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正常运行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信息平台。因此,建立可靠、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运行环境非常必要。大学信息系统运行环境建设也进入了高可用运行环境建设阶段。在此阶段,信息系统运行环境进一步完善,将实现无单点故障的可靠性目标(即运行环境中的单个网络、服务器或者存储设备的故障均不会影响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信息系统将整体实现7×24的不间断运行;运行环境各个层次(包括数据库)均可实现负载均衡,实现运行环境的高效利用;数据安全方面实现异地备份,消除本地环境灾难事故可能导致的数据安全隐患;信息系统安全方面,将全面建立数据中心安全体系、校园网络环境体系、部门应用环境安全体系,实现两端一线的完整安全保障。
目前很多高校数据中心基础架构仍采用多年前的围绕服务器搭建的结构,一套应用系统安装在一台服务器上,服务器即提供计算资源运行应用系统,同时生产数据直接存放在服务器本地磁盘中。现有基础架构虽然可以满足现有大部分的要求,但仍然有以下不足:
1、 没有集中的存储设备,单机故障的危险很高
重要生产数据、教学资源、财务数据均存放在服务器本地硬盘,缺乏Raid保护,如硬盘故障数据有丢失的风险。即使服务器采用了软Raid方式或硬Raid卡,在使用中需要消耗大量的CPU资源用于Raid计算,大大影响了服务器的性能。
2、存储空间浪费严重,数据无法安全简单共享
数据分散存储在各个服务器中,服务器硬盘空间无法统筹规划,形成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空间使用分布不均,严重浪费。
不同的主机间所拥有的存储区域不可能交叉访问,传统文件服务器基于单一操作系统,故不可能实现真正实现异构操作系统如Unix和Windows数据的共享。而Unix和Windows之间的互访则只能通过购买第三方软件来实现,并且保证不了应有的文件访问权限。
3、没有基于时间点的快照备份和恢复
服务器没有基于时间点的快照,缺乏数据保护,数据很容易因为误删除,病毒感染,硬盘设备坏等原因丢失。
4、无备份恢复保护系统
现有架构中没有对数据进行备份,如果生产数据损坏,没有专业的备份系统可以恢复数据。
5、服务器利用率不高,数量不断增加
传统架构,为避免多个应用间的相互影响,每新部署一套应用就需要为其增加新的服务器,服务器的数量不断增加,而管理维护老师人员有限,每位老师工作量都比较饱和。如果延续这种架构走下去,迟早有一天将超出每人所能维护的数量,必然影响到基础架构运维工作的正常开展。
此外,传统架构下,服务器的平均资源利用率并不高,造成很多CPU、内存、电力、制冷、机架空间等资源的浪费,增加了不必要的开销,整体拥有成本TCO不合理。
综上所述,如何使各种关键的应用系统稳定、可靠、高性能地运行,并不断扩展功能,扩大应用范围,满足学校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对数字化学校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有架构的不足将日益凸现出来,服务器后台数据存储的性能、数据安全隐患的存在已完全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搭建虚拟化数据中心作为校园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势在必行。实现的主要目标有:
建立数据集中存储:新系统需同时具备块存储和文件存储,对数据库业务系统通过FC光纤通道连接,实现高性能,高可用;对文件系统通过IP连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
部署服务器虚拟化:通过虚拟技术减少服务器采购数量,优化利用资源,增强信息安全,通过按需部署、实现发布周期自动化并简化测试及故障排除过程,来加快应用程序交付。通过动态扩展应用程序并提供内置的可用性和简单的灾难恢复,来保证应用程序服务质量。
建立专业的数据备份恢复系统:对不断增加的业务数据进行有计划、有策略的备份,以实现对业务数据全面系统的保护及快速恢复。
实现异地容灾恢复:对核心信息进行远程数据复制,实现业务数据的异地存储备份,当本地生产中心发生大的灾难时,数据可从异地存储快速恢复到生产中心,减少大灾难情况下的系统宕机时间,并保证数据的高可用性。
数据存储是数据中心的基础,是一切服务的保障,保证数据的正确、完整性至关重要。高校应深化对数据存储重要性的认识,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实现逐步调整,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